
日前,上海又挂出了10宗地,总起拍价达到467亿。其中,徐汇区龙华街道组团地块,起始价就高达240.16亿元,是本轮起始价最高的地块。
市场传言,这个“巨无霸”,或将落入中海囊中。
出让资料显示,该地块位于徐汇区龙华街道,为科研设计、商业、办公楼、居住、租赁住房用地,土地面积223388.80平方米,出让面积为135175.20平方米。起始总价为240.16亿元,最高限价为256.68亿元,房地联动价为14.2万元/平方米。
无论从资金实力层面、还是开发建设层面,从目前来看,也只有国央企或大型实力企业有能力将其吞下。
据睿思网获悉,中海正有意参与该地块的竞买投资。
如果该项目能顺利拿下,中海下半年在上海土地市场也算是终于有了“进账”。此前上海的两批次土地出让中,中海均颗粒无收,不得不饮恨离场。
当然,最终这个“巨无霸”是否真的顺利落入中海口袋还是未知数。不过,中海最近在土地市场的表现确实相当抢眼。
较早前,中海才在广州以总价127.9亿元拿下海珠上涌果树地块,又是一个“大块头”项目。
对中海而言,如此大规模的支出,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资金压力,相反,今年中海要完成至少1200亿的投资目标。而今年上半年,中海仅花了414.3亿元买地。进入下半年,中海拿地进度也较为缓慢,直至8月在深圳龙华收购了一宗1.3万㎡地块,才终于打开了局面。
土储告急,是中海如此着急重金拿地的核心原因。大华继显较早前在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中海新增土地储备落后于预期。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土地储备为3917万平方米,实际权益为3295万㎡。但相比三年前,该规模“缩水”将近一半,2020年上半年,中海土储高达6372万㎡。
至于新增货值方面,也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中海新增总货值717亿元,而去年同期,新增总货值1081.9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徐汇滨江的“巨无霸”,中海估计是志在必得。而高总价项目的获取,自然是完成1200亿投资目标的快捷方式。
当然,高总价也意味着大体量,配套建设自然也不小,这对中海而言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光是徐汇滨江地块就是个超级综合体,出让要求也多多。其中,20.9万㎡的可售住宅面积,加上2.52/2.63容积率,必然以高端住宅产品定位。另配有约21.6万㎡办公以及13.5万㎡商业,当中写字楼最高限达250米,换言之,这将是又一地标级建筑。因而,该项目未入市就引发市场的超高期待。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要求打造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标杆,通过与周边功能组团的有效联动,构建产、城、人融合为一体的西岸数智中心,并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头部企业。
各种条条框框,无疑对竞买者的开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中海而言,住宅开发自是强项,虽然在商业板块也有相关涉足,但多以写字楼、购物中心、长租公寓为主,针对大型专业产城和超高层建筑的打造及运营,目前的中海并未展现出更多优势,因而,对于中海在徐汇滨江地块的入局,市场多少存在疑虑。如果做不好,市场的失望将越大。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旦运营成功,中海不仅在产业运营领域“一战成名”,还有助于其“明天”、“后天”业务的发展壮大。
所谓“明天”业务,即指商业,包括办公、购物中心、长租公寓等;“后天”业务,主要指养老产业、供应链管理等围绕不动产开发运营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多元化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今天”的住宅业务,“明天”、“后天”业务这类长线投资更具抗周期性,也更有利于中海推动毛利率稳定提升。毕竟,中海长年的“利润王”头衔已经丢失。
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利润保持在百亿以上水平,归母净利润达到134.9亿元,但仍低于华润置地的137.4亿元。不仅如此,中海地产还出现盈利能力下降的苗头,其归母净利润率已跌至15.13%,为近五年低位。
为此,中海不得不加速发力长线业务的变现。今年上半年开始,中海的商业项目入市进入加速期,期内已入市10个项目,包括3 座写字楼、4 座购物中心、3栋长租公寓。年内预计入市20个项目,而2021年、2022年入市项目分别为18个及15个。
或许可以大胆猜测,诸如徐汇滨江、海珠上涌果树等大型综合体项目,将是未来中海的主攻方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