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对他“自然诗人”的称号是认可的。
19岁参与创立“珞珈诗派”,21岁闯荡海南,在《海南日报》能只笔支撑起一个版面,牵头创办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并任首届主席,参与创办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并任首任主席,掌舵《天涯》杂志10年,现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致力于诗歌推广。他创作的多部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等多种选本,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传播。
从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与自然,不仅关乎他的创作,也是他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那些浓烈的感性经验,穿越了遥远的时间,慢慢沉淀,化成了诗。多年后,李少君写出《我是有大海的人》,“我是有大海的人/我所经历的一切你们永远不知道”,那既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对自我的勉励。
诗在中原,歌咏中华,9月21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于“天地之中”郑州开幕。李少君提到,河南是诗歌的故乡,来到河南,就像来到了诗歌的源头。正观新闻记者于本届诗歌节开幕前,采访到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了解其对诗歌发展现状的看法,并探访他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发展的期许。
“现代诗已经开始普及化”
正观新闻记者:最近几年涌现出新的诗人群体,如外卖诗人王计兵,乡村诗人韩仕梅等,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少君:类似外卖诗人这样草根诗人的出现,说明现代诗已经普及化。草根诗人开始创作,甚至也创作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诗歌,如王计兵、韩仕梅等人,这恰恰说明现代新诗已经被群众广泛的普及和接受,因此我认为现代诗歌来到了一个突破临界点,可能在本届中国诗歌节举办这一契机的推动下,现代诗能够成为和古典诗歌一样,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一种诗歌形式。
中国新时代的诗歌有很强烈的“人民性”“英雄性”“自然性”三大特点。草根诗人爆火的背后,也说明了“人民性”的重要性,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诗歌界在努力的方向,外卖诗人等草根诗人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人民性”是检验或引领中国新式诗歌前进的一种方向。
“回到诗歌的发源地、诗人的‘故乡’”
正观新闻记者:你对中原诗歌传统印象是什么?对中原诗歌发展现状又有何看法?
李少君: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可以说起源于河南,比如《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都是关于河南,曾有人统计过,其中有1/3甚至一半的诗歌,都是写于河南。
中国最伟大的诗歌时代是盛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李贺,这些诗人都是河南人,他们也均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伟大的开创者。来到河南,就像来到了诗歌的源头,每次来到河南,我们诗人都会想到诗歌最辉煌的那个年代。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举办,这一消息在3年前传出后,在诗歌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包括我在内的诗人,都感觉我们要回到诗歌的发源地,回到诗人的“故乡”,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界共同欢庆的大喜事。
“机器写作中并没有真正的情感”
正观新闻记者:从旧时《诗经》到现在新时代的机器写作,你对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
李少君: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言外之意即学习语言,必须学习《诗经》。我们都知道,古代不管是六经还是五经,《诗经》永远是排在第一位,其中许多作品不仅是抒情言志,也包含着很多伦理价值,甚至是一种教化方向。
如《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均是歌颂家庭、亲情关系的,这其实是儒家倡导以人伦为核心的的一种价值观。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才会稳定,因此儒家经典里特别强调对家庭的重视。西方诗歌更多是歌颂上帝或外在事物,而中国古典诗歌中多是歌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也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之一。
中国诗歌的另一主要特点是其抒情性,西方诗歌很强调叙事性。在如今的智能时代,AI也可以写诗了,但他们与人写诗的区别在于,机器写作只是修辞的组装、堆列,诗里并没有真正的情感,而人一定可以和他的诗互相映照,也一定能把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创作导向或者是原则,所以我强调“人诗互证”。
曾有一段时间,人诗背离,言行分离,程颐称:“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伪诗歌”的流行应该终结,是到了人诗对应、人诗互证的时候了。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文字,文字可以描述、记录和储存人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智慧,传之后世,留存永久;人和AI的区别是人有情感,人本质上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之本质。
“诗歌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
正观新闻记者:“人诗互证”该如何去理解?
李少君:“人诗互证”可以说是诗歌的源头。“诗无邪”,说的就是诗歌要直接呈现自我,直接表现主体的情感和精神。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抒情咏怀言志,情动于中形之于言,都是立足于自我主体的诗歌表达。在诗歌的具体创作中,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景,就是场景,就是现场。写诗,就是人在现场产生的情感,就是实情实景。没有人之具体在场,就没有诗,写诗,就是要呈现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这就是“人诗互证”。
诗歌是一种心学,最终指向意义、精神。诗歌最终要向上超越,确立美学形象,建构一个现代意义世界,为当代人提供价值和精神安慰。
我们也正处在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古人有“以心为史”、诗史“互为表里”的说法,面对AI来势汹汹的全面侵袭,我们要保卫生活的完整性和心灵的纯粹性,保护人类的情感家园,就需要以“诗史互证”来保存情感、精神和时代的档案,建设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库,在新的起点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河南在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在前面”
正观新闻记者:您对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内容上有何期待?
李少君: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时间非常有意义。中国诗歌节是以新诗为主的一个重要节日,这让新诗和古诗词达到了真正的百年和解,新诗在吸取古典诗歌的精髓这一基础上,也将面向世界,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优点或长处。
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举办,我认为是新诗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契机,河南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面。最近几年河南大量的节目出圈,就是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大胆地做了新的尝试,我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定也能开创出新时代诗歌新的辉煌。
(正观新闻记者 梁宸瑜 文/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