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9月19日至23日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87所高校参展。记者注意到,“医疗健康”赛道成为工博会上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上海各大高校也加速在医疗健康领域布局。

复旦大学在工博会上展示了19项科技成果,涵盖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项目一举斩获本届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奖项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10项。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不同,Xinsorb植入人体3-4个月后,病变血管结构基本固定不再需要支撑;植入1年后,支架开始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2-4年内,支架被人体自然代谢吸收,使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自然状态,最终病变血管完全修复。开发这款产品,耗费了葛均波团队15年的时间。

过去40多年,冠脉介入手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单纯球囊扩张时代、金属裸支架时代及目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在冠心病日益年轻化的背景下,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第四次革命”。目前,Xinsorb已在700多家医院为28000多名患者成功植入,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超过15万例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均波院士团队推出的生物可吸收支架Xinsorb。复旦大学供图

距离上海近5000公里的西藏高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周世崇提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的仪器,前往日喀则市的一家县医院给当地医生开展乳腺超声筛查的培训。过去,超声筛查技术普及并不容易,但有了他手上的这台仪器,经过简单操作培训,普通的医疗从业人员也可开展筛查,实现一小时扫查15人左右,准确率超过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博会上复旦大学展台。复旦大学供图

这款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包括一块500*500*20mm的显示屏和一只超声探头,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动态超声实现智能化肿瘤筛查及诊断的便携式超声设备。研发团队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源源、郭翌,上海大学教授施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常才、周世崇,和苏州视尚医疗科技公司工程师们共同组成。目前,这款仪器已获批国家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累积在全国8个省市开展乳腺筛查超过10万人次。

在我国,由于脑出血、脑梗塞、脑瘫、脑外伤或颅脑手术等脑部疾病或创伤而导致偏瘫的患者有2000万名之多。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新型人工智能手部外骨骼系统,能帮助偏瘫患者的手动起来。

它能实现诱发健侧大脑形成两个独立的新功能区的成果,从而达成偏瘫患者患侧上肢自由运动、两侧上肢运动互不干扰的治疗效果,为脑损伤导致的偏瘫的治疗和康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上肢神经损伤、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其他类型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型人工智能手部外骨骼系统。复旦大学供图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展台上,师生们拿出了一台国产肿瘤组织蛋白标志物免疫组化图像智能诊断仪器(系统)。它能对肿瘤区域自动识别、分割标记、蛋白免疫组化图像表达水平智能判读,是一款可以“自动阅片—癌巢识别和分割标记—蛋白表达判读—标志物定量诊断”的全链条蛋白标志物智能定量诊断系统。

这款产品源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万涛教授和邱蔚六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器工程学院以及上海图劢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医工理企多领域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交大陈万涛教授和邱蔚六院士团队。上海交大供图

近些年,尽管医疗卫生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然而,鉴于用于肿瘤组织蛋白标志物智能诊断的复杂性,目前为止,仍然很少见到把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组织蛋白标志物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处理中应用的报道。

该系统经过模型学习及训练,目前对口腔癌蛋白标志物判读的AUC达超过0.95,十分接近病理医师人工判断的水平。据悉,检测获取口腔癌发生的关键节点的标志分子,是最终揭示口腔鳞癌分子发病机制并寻找疾病分子分型诊治模式的有效方法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癌症研究最前沿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把材料学院刘昌胜院士团队研发的“载生长因子(rhBMP-2)高活性骨修复体的创制及临床应用”项目带上了工博会。该项目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历经23年的多学科攻关,创新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优异的临床治疗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团队研发的rhBMP-2高活性骨修复体材料。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骨损伤患者数量巨大,一些老百姓需要使用昂贵的进口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被证明是对骨形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但其来源有限,从动物骨组织中直接提取,不仅含量低、纯度低、提取工艺复杂,而且存在动物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提取这种因子,还要使用国外的基因工程重组技术,成本高、产量低。

刘昌胜团队的研究打破了国外在高端骨修复材料上的技术垄断,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发明了高活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规模化生物制造新方法,制备出高纯度、高活性的rhBMP-2(纯度大于95%,骨诱导活性达到国外产品最好水平),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量产,填补了规模化生物制造骨生长因子的技术空白。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全国8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30万例,显著降低了病患的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记者注意到,华东理工大学的展台上,还有一款科幻电影里的“网红产品”——意念控制器。戴上这款产品,你可以不动手、不动脚,只用“意念”来直接控制房间里的各种开关,还可以用“意念”说出你想说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晶教授团队展示如何用意念控制居室内的开关。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金晶教授团队带来的“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拼写器系统”。它是中国脑计划脑机智能/接口领域研发出来的新技术。该系统可通过采集大脑的信号,进行信号解码,然后可以直接转化成控制外部设备的指令。用户只需戴上专用脑电帽,观看刺激界面,专注于自己想要输入的字符,拼写器就能将采集得到的脑电振荡频率与每个候选字符的闪烁频率进行匹配,然后直接识别输出字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晶教授团队展示如何用意念打字。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这个系统可用于临床,为失语症或瘫痪患者提供一种和外界交流的新型交互方式,此外,也能通过设计不同的刺激界面,在脑控智能家居和脑控机械臂等应用方向进行开发,为用户提供一套更完备的日常生活脑控方案,提升生活质量。”金晶介绍,该团队目前已联合企业取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3张。团队开发的植物人状态评估和认知训练脑机接口系统已经临床应用于100多位意识障碍患者的状态评估和意识水平提升;所研发的基于脑机接口的功能性电刺激和外骨骼两代运动康复系统,已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等国内多家医院以及德国、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进行了临床应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