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的工作日。

27岁女生小姚穿戴整齐,便前往一处居民楼,接上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

三人往医院走去。

小姚帮助两位老人挂号,陪诊,拿报告,一路护送,亲力亲为。

边上一位独自就诊的阿姨,忍不住夸道:“哟,这孩子真懂事。”

老人笑了笑,道:“这是我儿子女朋友,我儿媳妇呢。”

小姚也在一边陪笑,看完病,她还将两位老人送回家。

这时,她才在手机上向“男朋友”细细汇报情况,并收下“男朋友”的打款。

原来,小姚并不是什么“女朋友”,她是一名职业陪诊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陪诊师是干什么的呢?顾名思义,就是陪着别人看病?

其实,背后可不止那么简单。

陪诊不仅仅是跑腿,每接一单都要提前做好工作。

看似轻松,其实很耗费精力。

首先,陪诊师要了解患者病情、需求,预约医生。

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医院,排队缴挂号费、取检查号。

其次,医生诊断的时候,陪诊师更是要手脑并用,详细记下每一句医嘱。

为防止出错,他们每次都会录音,确认无误后再发给患者本人或者其子女。

需要复查的患者,会细心地设置提醒,提前告知对方。

熟练的陪诊师,准备会更细致:

带上存放病历和检查单的文件袋,随时可能用到的消毒纸巾和口罩。
给空腹检查的病人准备食物,让他们检查结束后随时补充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不是很体贴、细致的服务?

要知道,“独自去医院看病”可是位列孤独排行榜单的第一位。

所以,当陪诊师这类职业兴起时,也是有赞有弹。

有人看不起,觉得服务内容类似黄牛或者护工。

但经历过的人,却觉得陪诊师就像是他们的“临时家人”。

在偌大的医院里,尽管空调冷飕飕,自己却并不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里,时常有这样的景象。

乌泱泱一群人,有的担忧着急,有的平静淡定。

后者通常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早已在网上挂号,在机器面前一阵操作,随后等待叫号即可。

而前者则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们站在人群之中,懵懂又无助。

机器操作不明,科室路向未知,想找个人帮忙,却害羞地不敢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年轻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老年人,是医院的常客。

但愈加发达的科技,却将老人越推越远。

这时,陪诊师的出现,就给老年人带来了极大便利。

新人陪诊师王菊,曾陪同64岁的杨姨就诊。

杨姨前几年出了车祸,只能靠轮椅出行,时常都要来医院复诊。

当时,行程卡,健康码,缺一不可,每家医院的就诊流程也不同。

排队挂号时,好不容易轮到王菊,却被告知必须本人前来挂号。

她只得又推着杨姨重新排队。

做检查时,门诊大厅和体检中心不在一栋楼,轮椅也没办法坐扶梯。

王菊只得和保姆一起推着杨姨找电梯,找科室,再陪着一项项做检查。

有时,老人发脾气不愿做,她还会在一边轻声安抚情绪。

几次跑下来,王菊觉得,自己就像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桥梁。

在北京的陪诊师蒋一民也有同感:

“医生在看病这件事情上是专业的,而患者并不专业,一个非常专业的人对一个并不专业的人,中间我觉得是需要有桥梁的,我们就是做这个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会提前与患者沟通此前做过哪些治疗,用过哪些药物。

梳理病情和疑问,既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也便于更有效地向医生问诊。

问诊结束,患者只需坐在一旁等待,蒋一民就会帮助去缴费、取药。

回来后,再细细交代病人药量和用法。

可以说,陪诊师的出现,让这些独自就医的老人,有了一丝心灵的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中老年人,异地就医,或者代问诊的患者,也是陪诊师的面向群体。

小马哥,是北京一位85后的陪诊师。

有许多外地人来北京看病,治疗完就回老家。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网上挂号,将病历资料寄给小马哥,让他进行代问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是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病人才从老家过来,免得白跑一趟。

病人回老家后,取病例报告,出院结算这些,也是小马哥的工作内容。

谈起陪诊经历,小马哥提到,他曾经接过一个突发脑溢血的老人。

因yq防控,女儿和老人分隔两地,老人身在农村,急需转诊去北京接受手术。

一来,没有年轻人护送他到北京。

二来,他们家在北京也没有认识的人。

本来,为了规避风险,陪诊师是不会接的。

但患者的女儿,一直给小马哥打电话,哭着乞求。

最后,小马哥心软应允。

女儿让家里大姨,陪着老爷子进京。

两个老人家,也是满脸迷茫。

小马哥找人去北京西站接到他们,就急忙送去医院。

还在医院旁边给他们租好了房子,病人住院20多天,小马哥也跟着跑前跑后。

出院那天,小马哥还将两位老人送回北京西站,帮忙把行李搬上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患者的女儿在电话中感谢小马哥救了她父亲一命,也给了更多的报酬。

小马哥感慨:“说‘成就感’可能有点夸大,但确实是第一次感到被人需要,特别温暖。”

陪伴永远在问诊前,也许这就是陪诊师三个字的意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许多平台都有了相关的“陪诊服务”。

只是没有系统规范的收费,也无法评定陪诊师服务质量的好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一位陪诊师,最高峰曾创下2.6w的收益纪录。

但这只是个例,绝大多数陪诊师客源都不稳定,只能靠客户之间口口相传。

有的半天2-300,全天500-600,根据服务项目进行增减。

每个月能拿到六七千块钱,已经是不错的收入。

有一说一,蒋叔并不认为陪诊师是什么神仙职业。

虽然时间自由,但对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就像文初提到的,比起别人喊的黄牛、护工,陪诊师更像是患者的“临时家人”。

在偌大的城市里短暂相遇,在自己生病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候。

这个“临时家人”能为自己带来陪伴和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诊”,其实更多的是“陪”,而陪伴的力量,不容小觑。

真心希望陪诊师这个职业可以得到规范发展,帮助更多独自就医、异地就医的人们。

人与人之间,总得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