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而在这个制度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希望能够在殿试上一举成为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士大夫。然而,有一位令人唏嘘的“穷状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骆成骧,他的一生仿佛是命运的一场巨大逆袭。他出生于四川一个贫穷的家庭,家境极其困难。不幸的是,在他7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留下了孤儿的他在世间漂泊。然而,命运似乎在等待着为他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一天,一对善心的四川商人偶然发现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他们被骆成骧坚韧的眼神和勤奋的态度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孤儿,将他带回家中。
于是,9岁的骆成骧跟随着他的新养父母迁居到了成都。这个新的家庭为他改姓骆氏,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庭中,骆成骧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尽管骆成骧从小生活在贫困中,但他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聪明才智。14岁那年,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勤奋,以全州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尊经书院。作为四川的最高学官,张之洞见多识广,很快就发现了骆成骧与众不同之处,并对他赞不绝口。
他的言辞坚定了骆成骧要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的决心。为了回报家人和老师们的期望,骆成骧立下了必须在殿试中取得出色成绩的铁决心。这个坚定的决心将引导他走向充满挑战但也光辉灿烂的不凡人生之路。那时的他,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注定要在未来熠熠生辉。
1893年,骆成骧以卓越的成绩在四川乡试中荣获第三名。两年后,他终于踏上了通往北京的征程,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场重要的殿试。
殿试是每位士子的梦想,考生们亲自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的金銮殿,应皇帝的题目作答。考试结束后,皇帝亲自审阅并评卷,这无疑是一位书生极大的荣耀。
对于骆成骧而言,那一年的殿试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这次考试首次引入了以时事政治为主题的新型科目,不再坚持传统的八股文章和经书义理。
光绪皇帝选择了军事、民生和水利等当时清朝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考题,这正是时局所紧迫需要解决的难题。骆成骧对这些备受关注的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毫不松懈,迅速书写了近两千字的答卷。他的答卷成为了一个年轻人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深刻思考的集大成,也是他对国家前途充满信仰的表现。这份答卷象征着他为国家未来的付出和奉献。
光绪帝亲自审阅了骆成骧的答卷后,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他发现骆成骧不仅在每个题目上提出了实际可行的建议,而且在文章结尾的八个大字中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句话触动了皇帝内心的琴弦,使他对这位年轻考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份答卷,更是对国家和君臣关系坚定忠诚的表达。
这八个字对于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光绪皇帝而言,产生了深远的共鸣。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光绪帝曾怀揣着追随先祖的雄心壮志。然而,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命运坎坷不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骆成骧的策论触动了光绪帝的内心。光绪帝深感激动,毫不犹豫地决定将骆成骧钦点为殿试头名。
实际上,在当时的主考官徐桐所排名单中,骆成骧仅列第三。这并不是因为徐桐偏袒他人,而是因为骆成骧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出类拔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字迹的工整与否直接影响了考官是否会看中一份答卷,甚至可能影响最终的殿试排名。
骆成骧的成功策论答卷可谓是时势造英雄,而年轻的光绪帝正急于启用有才之士,因此,骆成骧成为了四川省自清朝开国以来唯一的状元,也是第一位。
随后,骆成骧担任了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等重要职务。尽管身世贫寒,但他一直秉持着节俭和廉洁的官场原则,被时人誉为“布衣状元”。
然而,骆成骧最为传世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衷。他曾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这句名言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末学子,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使他成为一位教育界的偶像和楷模。
因此,骆成骧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生背景如何,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勤奋的努力和对改变的渴望,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