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师生关系,也免不了烟火气

一句“教学相长”,概括不了师生关系。

因为师生之间,并不是单纯地教与学。

师生关系,这里面有“政治”。

它往往被包装得典雅,而实际却免不了烟火气。

师生之间本应“卿卿我我”,而实际上总是先有“命令与服从”。

老师,首先得镇得住一众学生,于是师道尊严自此生。

政治,首先得讲求可统治性,于是统治秩序很重要。

老师,还得回应学生的个性化性需求。

你想怎么教,也得关注学生想怎么学。

政治,也得回应区域和人群的多样性。

你想怎么统治,也得权衡被统治对象的接受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理学生与治理国家,是不是一样的底层逻辑。

非但宏观层面如此,具体层面更是相似。

以师生关系为比附,就有了科举制下的天子门生。

接受师生关系的士子们,很乐于接受“天子门生”的比附。

于是,君臣之间就会很和睦,官僚统治便会很稳定。

有弑君、有杀臣,所以,君臣之间能够爆发“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当街打老师、有课堂削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够爆发“战争”。

所以,从来以为很和睦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并非一直那么和睦。

除了直接动武的,还有各种暗流涌动。

当然会质疑:

素质低的老师或素质低的学生,才是如此。

有共同目标——增进知识,有共同价值——尊师重教,有共同意愿——师生和睦,老师德高望重、学生谦虚好学,师生关系必会融洽自如。

哪有那么多复杂、哪有什么政治、哪有许多龃龉?

然而,真实世界并非如此。

师生关系,也免不了烟火气。

人际关系中,该有的,可能它也都有。

但是,师生关系,确实也没有那么复杂。

不把老师看的那么庄严,不把学生看的那么可爱,不把师生关系定位至阳春白雪的层级,师生关系还是很简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师生的角色人设,有治学问的中心话题,有长久相伴的时间经历,所谓的烟火气、所谓的师生“战争”,仅是师生关系的点缀。

但是,点缀里面却有戏剧冲突,所以师生“战争”很容易调动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看一段孔圣人的师生“战争”是如何演义的。

猴子派来的“逗比”,他要颠覆圣人理想

每一个老师,都会遭遇几个猴子派来的“逗比”。

这些家伙往往会把老师捉弄得筋疲力尽。

不是老师不博学、也不是老师不望重,而是世界太复杂。

博学如孔子、望重如圣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

宰我,在孔子时代,就是一个奇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宰我

他就是专门过来挑战礼乐、颠覆孔子理想的。

孔子好文、崇三代,而特别喜言“郁郁乎文哉”的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足见,王道的西周在孔子心目中是多么重要,简直就是孔子的“理想国”。

而宰我就偏偏喜欢说实话,偏偏就要挖掘“郁郁乎文哉”的阴暗面。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哀公问社于宰我

在那个年代,儒家绝对是垄断了知识和舆论的,相当于《权游》中的学城。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即便是祭祀这样的大事,身为国君的鲁哀公也要求教于孔门弟子宰我。

而宰我是怎么回答的呢?

宰我同志,只讲实话、不讲政治。

夏人植松,商人植柏,周人最坏,他们植栗,目的是让百姓战栗、使人民恐怖。

宰我暗含的意思:社园植树这件事,就能体现周人的统治逻辑:恐怖暴政。

这就是宰我的回答,而且是对答鲁国国君,这政治影响也太坏了。

孔子很无奈,但毕竟是自己的学生。

估计,孔夫子只能在心中默念一句:这是“亲生”的,他还小、还不能削他。

但是,孔子这个老师必须得批驳一番,以正视听。

他不能让鲁国国君对“郁郁乎文哉”的周是一个恐怖暴政的印象。

但是,孔子再一次无奈了,因为宰我的这套解释框架无可辩驳。

孔门十哲,以言语名列的宰我,当真不是吹的,他有一张让孔子都无从反驳的利嘴。

宰我一直接受老师的反驳,但是孔子这位老师却无从反驳。

于是,孔夫子只能以文学取胜,讲道理讲不过,那就玩文字艺术。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一连串都是精美的四字成语,虽然反驳很无力,但文辞很优美。

孔子的文艺水准,被宰我同志逼迫着等级提高了。

撒旦派来的学生,他是来试探圣人的

老师认真说,学生认真听,然后学生照着老师说的认真做。

当然,现代社会,往往都是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去认真考试。

但是,事与愿违,总会有些学生要质疑一下老师讲得对不对。

即便老师讲得很对,也有学生要给老师出个难题。

甚至,有些难题,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试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难题的学生,他是要证伪老师“认真说”的东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你孔子不是好讲仁吗?要么让国君“仁”,要么让大夫“仁”,要么让我们这些学生“仁”。

那么,现在有这样一个情况,老师你看咋办。宰我不怀好意地问了起来:

有一个仁人君子,被告诉说深井里面有“仁”。此时,这个仁人君子是不是应该跳到深井里,去求“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中求仁

这个井中之“仁”,可以理解为仁人,就是有人掉到井里了,而且这个人绝对是个好人,救还是不救;或可以理解为成仁的事,要成仁就得跳到井里,跳还是不跳。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不跳,或是见死不救;或是假装仁人君子,所以世上本无仁人。

跳吧,宰我马上就会说:看吧,仁者就是这样都死绝了,世上哪有什么仁人。

无论孔子怎么回答,宰我的这个问题都会颠覆孔子所一直提倡的“仁”。

宰我对鲁哀公说一些不讲政治的大实话,等他回来,孔子可以削他。

宰我拿这么个两难问题来颠覆孔子理想,不用关门,孔子该掐死他。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的这句话,有时候也是反人性的,遇到宰我这种英才,当老师的,哭死的心都有。

《马太福音》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魔鬼把耶稣带到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然后让耶稣跳下去,以证明自己是神的儿子。

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耶稣也援引经上的话,这样回答: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基督教的价值认知中,“试探”这个词,也就成了魔鬼的专属。

撒旦和魔鬼,就是千方百计地来试探上帝、试探信仰、试探基督徒的。

现在看,宰我同志的所作所为,就是充当了魔鬼的角色,他在试探圣人。

孔子再一次忍了,就当亲生的吧,还是别掐死他了。

但不掐死宰我,就得回答宰我的问题。

孔门有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要论综合能力,孔子胜于宰我,但要论“言语”,孔子还真不见得是对手。

那个“周人以栗”的问题,孔子是靠玩文学勉强应付了。

这一次,必须得玩逻辑学了,但孔子玩逻辑,真心玩不过宰我。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的这个回答就是不讲理了,他没有直面宰我的这个两难问题,而是讲道理了。

为啥一定要跳呢?君子可以过去,可以到井边,没必要跳下去。君子可以被欺,但不能被迷惑。

老道的孔子一眼就看穿了宰我的诡计,你这个家伙可以欺负我,但不可以迷惑我。

一个关于仁义的大问题,孔子仍旧是以“不可试探主你的神”的方式,给勉强应付了。

孔子,这个老师,当真不容易。

穿越时空而来的学生,他要正面怼圣人

经常提倡课堂互动,但很少有老师会允许课堂互动。

他们更喜欢灌输,而不喜欢跟学生玩交流。

如果问原因,他们会说我们习惯了灌输教育,我们必须适应应试教育的规则。

所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输,学生默而知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真实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别把什么事都归责给灌输习惯和应试教育。

真实的原因是:课堂互动不可控。

我见到过那些尝试课堂互动的老师,他们经常灰头土脸。

课堂互动,不仅需要真功夫,还要有大涵养,更需要有巧应对。

知识比学生丰富,不行。知识再丰富,小孩子的三个追问就能让你发现人类知识有多匮乏。

包容得了反对意见,也不行。一节课没上完,就被学生问住好几次,老师的权威就会受损,后边的课也就没法上了。

课堂互动,得要求老师的智商能够碾压正面面对的几十个学生。

这件事,当真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知识,你肯定打遍全班;而胡搅蛮缠,你也得是个中好手。

甚至,说不到一起去、动起来手来,当老师的也得会八卦掌。

因为课堂互动,你将面对一个真实世界,你就得文武兼备。

当了一回逗比,老师你的理想都是扯淡;当了一回魔鬼,老师你的主张毫无意义。这次,宰我同志要挑战的是三代以降的认知内核:孝道。

敢来质疑孝道的,在传统社会里,绝对是不可想见的勇气和见识。所以说,宰我必是穿越时空而来。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孝道是礼乐的内核,礼乐的底层逻辑是可以推到孝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孝道的实践表现就是守丧三年。

宰我是在用礼乐的推论命题来反对孝道的根本命题。

宰我的智商,绝对秒杀整个春秋战国

父亲死了,要守丧三年;母亲死了,也要守丧三年。

三年不为礼,则礼坏;三年不为乐,则乐崩,礼崩乐坏就是因为守丧太久,跟什么人心不古、没一点儿关系。所以,守丧三年,太长了,这得改。

那改成多久呢?

传统社会的人,就得比附传统社会的复杂。这一点上,宰我没穿越。

旧谷子吃完了,新谷子长出来。

春季以榆柳钻燧取火、夏季以枣杏、秋季以柞楢、冬季以槐檀,这整好一年。

所以,守丧一年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听了估计是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学生会提出这么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驳论充分、论点鲜明,比附论证得也是无懈可击。

孔子这一次简直是惊叹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三年守丧时间未到,你吃稻米吃得进去吗?你穿锦缎穿得舒服吗?你心安吗?

孔子老师,这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来打压宰我的“异端邪说”。

老师已经生气了,而且话都讲到这份上了,宰我要是知趣的话,就应该回答:确实不安,还是守丧三年的好。

但是,宰我从不知趣,他开启了与老师互怼的模式。

(宰我)曰:安。

就一个字,我“安”。当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的老师留。

儒家可从来都不是温良恭俭让的,春秋儒生们,他们也是爱吾师更爱真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里士多德

而且,为了真理,当真是刚猛无前。

宰我答了一个“安”,孔子却回了一段论述。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两个人打嘴仗,如何判断胜负呢?

谁说得少,谁大体就赢了。

所以,宰我完胜,孔子完败,孔老夫子已经很生气了,他不愿意再搭理这个学生了,你安、那你就这么办吧,我不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剧照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出,孔子才再发议论,这当真是被气到了。

君子不为人后言,而孔子这是在宰我背后发牢骚、说坏话。

而且,孔子老师这坏话,说得非常重:予之不仁也。

总结:孔门的师生“战争”,很激烈但很干净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仅是在白天睡了一觉,就让孔子老师大为光火。

甚至,孔子还骂出了千古名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孔夫子骂起人来,那也是刻薄的很。

不仅如此,宰我昼寝,都改变了孔子的人生观:

以前跟人相处,我听其所说就会信其所做;现在跟人相处,我不仅要听其所说,还要看他怎么做的。宰我让我见识到了人性虚伪,以后我不能这样朴实了。

一件小事,孔圣人何以大为光火?

学生的一个小错误,咋就颠覆了孔夫子的三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知道孔子与宰我之前的各种小故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次终于抓住你宰我的小辫子了,我必须往死里批,以前一直被你怼,这次终于轮到我怼你了。

(王充)问曰: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

以大恶责小过,确实不能服人。但是,这很人性,也很人情。

圣人不是一辈子温文尔雅的,他们也是人,也会发脾气,甚至还会骂人。

《论语》中,孔子骂宰我一段,不是败笔而是很成功,因为它写出了孔门师生的人情味。

他们不是一群干瘪的木偶,仅是吸取着人间烟火;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有义有爱有恨。

师生关系,也该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必要被供奉起来,有点烟火气挺好,时不时爆发一场“战争”,也无伤大雅。

尽管学生宰我被老师孔子骂作朽木、骂作粪土之墙,甚至还被骂作“不仁”,但是宰我还是被孔子列为十哲、列为言语科的佼佼者。

千年之后,我们能记住宰我,是因为他是孔子的学生、是孔门十哲,所以宰我当真要感谢他的老师。

骂归骂、打归打,孔门师生没有仇只有气。

他们所以骂、所以打,也是很阳春白雪的,因为观点、因为思想、因为学问。

因此,孔门师生的“战争”,很干净。

有气有怒的人间烟火,师生之间可以有。

有奉承老师的学生,也有专怼老师的学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老师听到奉承就高兴,被人挑衅就生气,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再过若干年,相见仍然是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净的“战争”,虽然会很激烈,但师生之间也可以有。

孔子骂学生为朽木,骂学生为不仁,仅是骂骂而已。

宰我要么扮演魔鬼的角色来试探老师,要么搞点大事情跟老师正面怼,这也不伤大雅。

待得相见时,都是一番玩笑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