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穆斯林的葬礼 |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 | 幸得诸君慰平生 | 金钱心理学 | 女性生存战争 | ……


攒了许久的零花钱终于买了心爱的漫画,饭都不吃也要读完;
逛旧书摊偶然淘到的绝版的书籍,斥巨资也要买下来收藏。
这些书带给我们的惊喜,是一辈子都会铭记的美好回忆。
书里藏了无数个令人欣喜的朋友,他们从不会将你抛弃;
书里生长着绵延不绝的知识,总能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予精准帮助。
今天这5本书,献给爱书的你,一起来感受书籍里的五味和四季。
1、焚书:知识的受难史
童鞋怎么说:
作者用充分的史实说明,总有权力想销毁档案记录,剥夺公民的权利,以及消除公民的记忆。
@读者 陈钢
中世纪的英格兰,受国王亨利八世的委托,约翰·利兰看了图书馆最后一眼,随即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将其摧毁;
1992年8月的一个晚上,那场臭名昭著的暗杀后,随即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数炮弹袭击萨拉热窝,被攻击的建筑,就包括波黑国家与大学图书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毁书籍,坑杀术士……
古今中外,书籍不断遭受打击,这也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攻击。
作者理查德·奥文登以牛津大学主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在这本书里生动再现了对知识保存的危机和坎坷。在知识的受难史中,纵观一部人类文明的编年史。
每一场知识破坏的背后,都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抢救知识赴汤蹈火,他们的努力值得被所有人看见和铭记。
2、书籍秘史
童鞋怎么说:
作者不断地在古罗马、古希腊和当下世界以及自我之间呼应穿梭,读起来亲切又真诚。是怀着激动澎湃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啊。
@读者 玛乃
我们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买书已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今天的读者很难想象,为了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古希腊人爬上高山,越过沟壑,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在战火不断的地带,为埃及国王寻得了世界上所有的书籍。
这本《书籍秘史》将伟大不朽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创建过程娓娓道来,徐徐展开。
考古发现,公元79年纳苏威火山的一次爆发,在莎草庄园里,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将书籍一并带走。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书籍才会历经众多毁灭和打击,却永远不会消失。
书籍就像人类文明的种子,在每一个读者心里种下,在爱书者的心里开出璀璨的花,在后世结出辉煌的果。
辉煌一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后世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了。
但是人类宝贵的文明和历史,在书籍的传承下,历经磨难,依然延续在当今时代,并且会继续传承到未来。
3、书店日记
童鞋怎么说:
读完以后更爱书了。听说教授曾经对着自己办公室的书泪流满面,因为自觉这辈子都读不完那些书。我喜欢的书真的就好像是我。
@读者liekkas
爱书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的梦想:“不如自己开一家书店吧。”
你幻想中的书店老板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
然而本书主角肖恩告诉你,事实很残酷,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
“别说蠢话,否则他会发到脸书上”——和形形色色的奇葩顾客打交道,忍受无视老板的古怪店员,应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每周开数百英里收购旧书,经常被客人惹毛只能上脸书吐槽……
经营一间书店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文艺、浪漫和轻松。
在自己的书店里,肖恩阅书无数,也阅人无数。谢谢他记录下围绕书店发生的日常点滴。让我们得以有机会一窥书店经营背后的酸甜苦辣。
当阅读、纸质书和实体书店渐渐失落,记录下和这一切有关的点点滴滴,就显得弥足珍贵。
4、理想在潮头
童鞋怎么说:
很喜欢读书却不了解出版,这本书正好填补上空白,编辑们真的不容易。
@读者 嘟嘟
相比于以上几种职业资格证,出版编辑最小众最冷门。
毕竟是备受嫌弃的夕阳产业,本身就体量微小、利润微薄。
但唱衰了这么多年,出版行业也没饿死,反而淡定从容地运行着。
不好赚大钱也不会轻易丢饭碗,真心爱书、愿意付出的人也会靠它活得跟滋润。
所以,如果你也爱读爱书想做书,不妨试试走进这个行业,说不定正合心意。
这本《理想在潮头》就是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先生写给青年编辑的信。
他这样谈出版:出版是映射千百年学术潮汐起落,烛照人类思想流脉的镜与灯。
他这样谈编辑:杰出的编辑=浪漫的理想主义+扎实的知识能力+强硬的执行能力。
他这样谈策划:选题策划有五种境界,创造一种新产品,创造一片新市场,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提出一种新的理念并引领社会思潮,创造社会风尚并引发社会变革。
整本书满怀理想又贴合现实,所有在文化产业中做内容的人,都可以从中收获启迪。
5、角谷的藏书架
童鞋怎么说:
在这个争议不断、支离破碎的世界里,还有人敢描绘真实,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读者 书蠹鱼
角谷美智子,英美书评界“女魔头”,主打一个六亲不认。
要么不评,要评就掐七寸,把一大批作家气到跳脚骂街:
乔纳森·弗兰岑骂她是“纽约最愚蠢的人”;
诺曼・梅勒说她专以“作践白种男作家”为乐。
这些攻击她根本不在意,反思是不可能反思的,她只关注稳定输出。
退休后开私人书单,她依旧冷静犀利,我行我素,只夸自己想夸的。
她评《百年孤独》像一部拉美神话史:
“马尔克斯在他的小说中,以无穷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技巧,创造了奇迹。他坚信超凡与世俗、习以为常与异想天开之间有一层渗透膜。”
她评《那不勒斯四部曲》令人拍案叫绝:
“它创造了一幅关于两个女人不可磨灭的画像,她们既是最好的朋友又是死对头,会为彼此的文学抱负加油打气,也会为获得认可而彼此嫉妒。”
跟随这样内核坚定的评论家读书,没有内耗的痛苦,只有分享的快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