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PCR仪器不仅可用于新冠病毒检测,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化学、农业等领域。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无视这些事实,令人担忧会造成认知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富有分辨力的西方网民察觉到这一端倪,指责澳大利亚媒体的报道过于草率。甚至美国的主流媒体也感到尴尬,比如彭博社就指出PCR仪器在2019年是相当常见的,而且即使在中国爆发猪流感时,增加PCR设备的数量也不能证明什么。

新闻报道的关键是真实性和时效性,然而,面对意识形态的压力,西方媒体似乎已经丧失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他们倾向于事先设定立场,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所谓的证据,而不是客观报道。

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疫情应对方面表现不佳,至今未能完全恢复,而中国则展现出出色的抗疫能力,将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生产和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这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体制自信构成了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被视为落后、不卫生、缺乏基础科研建设,缺乏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因此,在疫情爆发面前显得脆弱,这符合他们的心理期望。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借口和理由,声称中国隐瞒了疫情数据,从而影响了西方国家。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证据,试图证明新冠疫情的爆发时间比公认的要早。

真正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在采访和引用专家时会力求客观和全面。然而,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似乎早已预设了立场。以2018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例,其中有30篇报道中,负面看法出现了121次。这是否意味着政策本身存在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这些专家以前的言论,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华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报道的措辞应该尽可能准确和中立,但西方媒体喜欢采用文学手法,通过富有感情的故事来传递价值观,这种手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例如,华尔街日报曾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开始看似客观正面,但结尾却突然转向,聚焦于老挝一位居民Sipaseuth,他在喝老挝啤酒时思考一带一路是否对老挝有益,然后暗示老挝需要文明,但不希望有太多中国人到来。这种报道表面上聚焦基层人民的看法,实际上带有强烈的判断立场,一个顾客是否能代表整个老挝人民的观点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很容易被这种报道所误导,甚至一些中国人也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不能仅仅抨击造谣者,还需要提升我们自身的舆论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实而多元的中国。我们要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新中国的美好,创造更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

总结起来,西方媒体的舆论战术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他们不仅喜欢忽视事实,还常常采用具有误导性的文学手法。中国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以事实和真实性为武器,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为中国的崛起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这对于维护国际平衡与和平至关重要,也符合全球共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