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非,字野予,1933年7月生,天津市人。先生书画,渊源家学,叔外祖华世奎、外祖华世龄是书法名家,祖父李荷笙是绘画名家。又曾先后拜宁斧成、邓散木、吴玉如为师。书画篆刻作品,功力深厚,老辣多方,风格鲜明。著有《中国古代瓦当》《华非艺踪》等,编有《泥模艺术》《邓散木印谱》《宁斧成印谱》等,曾在天津、青岛、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先生收藏广泛,含纳书画、印章、陶瓷、古琴、古籍、碑帖、瓦当、文房用具等众多领域,为海内外瞩目。

他把一生活成了经典——悼华非先生

作者:姜维群

九一高龄的华非先生走了,不想说“因病”二字,自幼及老谁无病?更不想说病因,千条大路通罗马,万种病疾见阎罗。只想说,华非先生将一生活成经典,似一本大书,当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死成就了一个人生圆满,正如佛家涅繁圆寂,涅槃是重生,圆寂是圆满的归去。

华先生有自撰联,“行所无愧,知有不足。”从这平平常常八个字中,做到俯仰对天无愧怍,终生为学知不足。大丈夫立天地间,敢说“无愧”二字,本身就堪为一部正剧。他以两句话对自己的行止做了“盖棺定论”——

“我一生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没有不可以对人讲的事。”

敢这般拍胸脯说这样的话,可知行止为人也。

华非先生自号“三无散人”,字面颇潇洒且有隐士之风。其实是无学历、无官职之自嘲自矜。从1958年转业复员到和平文化馆,从此开启了直至1966年停止的八年“艺校”生涯。

其聘请的讲课老师有梁崎、王学仲、李鹤年、余明善、刘维良等多位书画家,几千人来此学习,培养出来上世纪末一批挑大梁的书画家。尤以梁崎王学仲先生任课时间最长。

社会上传华非先生手中收藏的梁崎画作最多,且多精品,在今年春末夏初时,先生约我至家中,商谈自己准备办个人画展,再创作几幅大画巨作,从展览规模到书画陶艺都作了一番缜密的运筹。

此间还谈到,拿出来他收藏的梁崎画作面世,让大家通过精品了解一位画家,笔者当即主动请缨为此画展写前言。

梁崎与华非先生有知遇之恩知遇之报的。1957年,华非先生路过中心公园,见地摊上摆两幅被人挑剩的画,一张是梁崎的绶带鸟,一张是穆仲芹画的鹭鸶,要一块钱,于是买下。以华非的话说,两画一套煎饼果子钱。要知道,当时人们宁可去吃煎饼果子也不要这画的。

就因这幅画,他看到了艺术的不同凡响,经人介绍他去了梁崎家,找到了根本没有画画地方的梁崎家,由此也请之“出山”,到和平区艺校讲课, 待遇是一节课讲课费三元,周日三堂课,可以算一算, 收入颇可观。重要的是梁先生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这里经过红桥、河北、 和平和城厢,又找了间办公室做他歇脚画画地方。

华先生回忆说,梁老吃素生活简朴,有地方画画就知足乐陶陶了。在此期间学员每听一堂课,就能得到他一幅画。只要能画画,他就高兴,你给他画画的条件,笔墨和纸还有简单的早点午饭,梁老就会精品迭出。

现在许多人听到这样的事会垂诞不已,殊不知那样年代那时的梁老,藉藉无名,知己知遇者,不敢说惟华非先生一人,但多乎哉?不多也。

这仅仅是华非先生做艺术教育超前的一个例子,对待常人亦宽厚恭谨,曾在鼓楼一装裱店中遇华先生,店老板正在和他“结账”,裱画和配锦盒等计一万七千四,店家欲抹去400元“零头”,华先生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小店经营赚的就是那点零头,还抹了?不行。这等“小事”经常发生,俯拾即是。

以上只是华非先生日常生活之些许,真正人生精彩部分是他以高贵的出身,祖父李荷生宫廷画家,外祖华世龄与大书家华世奎是叔伯兄弟,因母亲早亡,父亲不成器,破落至寄身姨家,受尽生活艰辛困苦。然从青年直至垂暮,他孜孜矻矻学习实践,读书著书,绘画书法篆刻无一不精。其刻瓷曾独步京津,诗文、京剧、古琴、瓦当皆有精研,对于民间剪纸,冬虫葫芦不仅收藏并有著述。其雅玩遍及花鸟鱼虫各领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收藏颇丰见解独到。

一个人把有限的生命活成了一部经典,几乎每个章节都精彩,外国有哲言:“生命是一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华非先生以长长的生命线,延展出生命无尽的精彩,谱写出不灭的经典。

华非先生,虽死犹生。

(刊于2023年9月23日《今晚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