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一开始就跟错了人,不然我现在将成为开国元帅的领导人。”
1955年,新中国完成第一次称号分配,在中国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将领家族成为开国元帅。当消息传到香港时,隐居多年的张发奎如此感叹。如果是别人这么说,这句话可能就带着酸味,肯定还夹杂着羡慕的味道。然而,这句话出自张发奎之口,我们只能说他罪有应得。他有这样的能力、资格和潜力。但可惜他最终没有利用这些优势。

张发奎
大革命初期,国民党也是一个进步的政党。其中有渴望独裁和权力的人,如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有的还比较温和、大方,可以帮助其他方。这一类的代表人物是张发奎。
张发奎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他8岁开始读书,还就读于新型小学。 16岁那年,他和朋友出去玩。一个朋友不小心掉进水里淹死了。张发奎担心父母责骂他,就离家来到广州打工。不久,他应征入伍,并很快考入广东陆军基础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不久,他加入同盟会,为他日后在国民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6年,张发奎从武昌陆军二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回原部队担任排长。不久,孙中山指挥粤军,与广西老军阀陆荣廷作战。张发奎在前线作战,多次出征。张发奎的英雄表现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被选入总统大本营警卫团。
1922年,张发奎升任近卫军团第三营营长。这时,粤军陈炯明突然发动叛乱,袭击了孙中山官邸。张发奎率军保护孙中山,与叛军作战半年多。在此期间,陈炯明曾多次请张发奎的老师翁士良写信劝降,但张发奎的答复只有八个字:“吾交不可忘,吾不忍从命”。此后,孙中山对他越来越信任,他从营长晋升为师长。

孙中山
北伐是张发奎军事生涯的又一个高峰。战争初期,张发奎任第十二师师长,在两湖地区作战,回国指挥西路军。汀泗桥之战,张发奎军与两万余军阀作战。由于对方防守顽强,北伐军久攻不下。张发奎命令他的大军配合叶挺将军的独立团,从正面牢牢地诱敌;另一个团则绕回敌人侧翼和后方,进行夹击。这个举动果然奏效了。一败涂地,北伐大获全胜。不久之后,张发奎就攻克了武昌城。此后,他升任第四军军长,开始独自带兵。第四军也因他而被称为“铁军”。
张发奎没有那么多政治偏见,而且非常宽容,所以他手下有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除叶挺外,开国元帅叶剑英、徐向前、陈毅、贺龙等五人,以及创始人大将粟裕、张云逸等六人,都曾在北伐期间在张发奎部队服役。同时,周恩来、张太笠等早期共产党人也与张发奎有着深厚的友谊。所以我们党的核心领导人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打败的友善之人。

周总理
随后的事实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开始在南京、上海等地迫害共产党人。张发奎对共产党态度很好,主动接待了逃亡的共产党人,还主动给予他们庇护。我们党更加坚信张发奎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信赖的。于是,周恩来说服他与共产党一起起义,然后率部返回广州,重新开始大革命和北伐,驱逐军阀和蒋介石、汪精卫。
但事实上,张发奎并不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他对共产党的支持纯粹是出于同情。共产主义的计划太大,实施起来困难,张发奎根本不敢执行。这时,汪精卫向张发奎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与自己一起反对蒋介石。张发奎当即答应,随后一改之前对共产党人的同情,开始在军队中“排除共产党人”。

王牌
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叶剑英、叶挺等人注意到张发奎的变化,于是决定脱离,独立发展。不久,南昌之乱爆发,叛乱集团失去了张发奎的支持,发展并不顺利。最终叶挺离开了香港,很多球队重蹈覆辙。只有朱德率一个部分师前往井冈山。到了十二月,张发奎参与镇压广州起义,完全站在我党的对立面。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发奎的政治倾向仍然不明朗。有时他反抗蒋介石,有时又附庸他。可以说,他始终处于军阀混战的政治漩涡之中。但此刻的他却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力量,在战场上多次失败,威望也越来越下降。

1931年,日本发动“九十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张发奎向蒋介石求助,想要支持马占山抗日。蒋介石没有说不,但在实际行动中,他没有补充军队,没有为军队提供军饷、武器弹药。张发奎绝望了,只能呆在原地。后来十九路军在上海与侵略者作战时,张发奎再次请求支援,但蒋介石的态度依然冷淡。这件事发生后,张发奎的部队撤走了,蒋介石立即命令他前往江西与红军作战。张发奎不想与同僚争斗,于是决定出国考察。张发奎凭借自己过去所建立的声誉,在国外受到追捧。但他也看到了海内外华人反对日本的愿望。 1935年,张发奎回国后立即劝说蒋介石反日。蒋介石也没有说成功与否,只是授予张发奎“江浙边区安定总管”的官职,并让他监督修筑工事。

蒋介石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打响,张发奎终于等到了机会,前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他的威望还在,所以很快就当上了第八军军长兼右军总司令。面对侵略者,张发奎再次表现出勇气,在浦东地区击败了日本人的十余次进攻。他还用大炮轰炸了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此后两个月,右翼防守所向无敌,张发奎功不可没。
然而,在关键时刻,蒋介石再次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即抗日不坚定,无法分清战场指挥的轻重缓急,导致左翼势力的崩溃。张发奎被告知去左翼“灭火”。然而,此时的战场局势已不可逆转,张发奎只能叹息道:“用尽最后的力气,流尽最后一滴血。”

淞沪之战
11月5日,日军登陆杭州湾,淞沪会战的战场形势无法改变。张发奎遂奉命撤退,放弃上海。尽管整个战斗失败了,但张发奎的指挥能力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1938年,张发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他指挥重兵,负责防守九江以西地区。战斗开始时,日军火力十分猛烈,孔师师损失惨重。张发奎审时度势,决定将战线转移到狮子山、张家山地区。但蒋介石表示,他故意保留体力,将他调回武汉。此后,张发奎虽然仍履行一些职责,但对武汉保卫战的影响并不大。

武汉保卫战
此后,张发奎来到广西打仗。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实际上打了很多仗,收复了南宁、龙州、钦州、龙州、凭祥、梧州等地。虽然张发奎由于党盟的缘故,表现不如薛岳、王耀武、杜聿明等人,但仍算得上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由于功绩卓著,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发奎在广州担任投降官,接受了侵略者的指挥刀。
历史的此时此刻,又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件。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始终不承认中国首当其冲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事实,不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日战争结束后,英国以香港受英国管辖为由,拒绝接受驻港日军投降。这时,张发奎喊道:“我们不应该屈服于英美的压力。既然盟军最高统帅部已将香港列为中国战区,中国人就应该投降。”尽管英国最终完成了香港的投降,但张发奎的声音足以让人感受到他的爱国心。

不幸的是,香港的投降是张发奎一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解放战争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发奎奇怪地完全转向了蒋介石。他开始消灭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历史功绩,策划了多次消灭运动。但由于蒋介石在江北投入了大量资源,张发奎的“净化打压”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张发奎转向蒋介石,但蒋介石仍然拒绝给予他实权。 1947年,张发奎调任广州兴园院长,算是实权官员。不过,蒋介石的战略重心从来都不是在南方。张发奎的战略资源很少,整天只能怨天尤人。今年冬天,解放军在东北、中原、华东战场上节节胜利,蒋介石被迫将注意力转向南方作战。正是在这个时候,张发奎被调到了战略顾问委员会,相当于被安排了一个闲职。

两年后,解放军统一了长江以北,渡江之战指日可待。这时,蒋介石给了张发奎一个新的职位:海南特别行政区总干事兼海南建省筹委会主任。要知道,真正负责保卫海南的人是薛岳。张发奎作为领袖,就像又一个空缺。
3月,蒋介石正式辞职,李宗仁继任代理主席宝座。与桂系关系密切的张发奎很快就成为“军帅”。然而,蒋介石此时才真正掌控了国民党的权力。李宗仁自己的代理总统只是一个摆设,更何况是张发奎呢。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的命运。
1949年7月,失意的张发奎决定定居香港。这一点他是认真考虑过的。毕竟,如果他留在中国大陆,或许就不会被当作战犯对待。但在以前的部下面前,他难免会丢脸,能避开的自然会避开。但同时,他又不想在国外定居,免得看到外国人的鼻孔竖起来。定居香港几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对于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解放西南地区,乃至未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张发奎很少提及张发奎对这些事件的所思所感,对未来也不清楚。几代人。但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张发奎在1955年新中国大会后感叹道:“可惜当初跟错了人,否则我现在就是开国元帅的领袖了。”
事实上,如果张发奎以他原有的资历和能力,在南昌起义中与周恩来等人坚定地站在一起,很可能会把中国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那样的话,他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是很容易的,更不用说元帅了。然而,历史不相信假设,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张发奎晚年的孤独只能说是自找的。

元帅奖
不过他的那句“跟错人”却很耐人寻味。这个人是谁?他是汪精卫。在汪精卫投奔日本之前,张发奎一直对他抱有一种神秘的欣赏。看起来他会同意汪精卫提出的任何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张发奎崇拜孙中山,因而将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汪精卫视为孙中山理想的载体。谁知汪精卫无志无谋,最终走上了汉奸之路,真正失败了张发奎。
1980年,张发奎在香港病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接到消息后,向其家人表示慰问。与此同时,台湾张发奎同胞也自发为他举行追悼会,并题写挽联:
望曲江,见徐承其行为,为千百年道德典范。他为祖国奉献了一次又一次的一生,在过去和现在都熠熠生辉;
他名声在咸宁,在中国势力很大。从此,这位名将去世,中外都为他哀悼。
然而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此却无动于衷。这段话不得不说是张发奎的又一遗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