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八个嫌疑人》上映一周多,票房终于破了3亿。

这部电影上映前,剧组就在疯狂营销张颂文。
尽管有不少狂热粉会为他,冲进电影院买票。
但从目前的反响看,压根谈不上火爆。
电影《不止不休》同样如此。
张颂文继《狂飙》爆火后,片方整个3月份,都在疯狂榨取他的价值。

但演员人气再高,能真正不顾烂题材、烂剧情,而冲进电影院支持的,始终是少数。
最终,《不止不休》的票房只有5000多万。
这种靠卖人气演员的电影模式,几年前一直是屡试不爽。
但如今这种模式是越来越走不通了!
与其说,现在的追星不如以前狂热了。
不如说,现在的这届观众更加清醒了。
剧本烂、故事讲得一塌糊涂。
演员人气再高、演技再好,宣传得再卖力,都别想从观众口袋里的钱掏走。
02
如果说张颂文带不动票房,是因为他几年前还是小透明。
好剧本根本不会给他挑,就算接到戏,那也是戏份少得可怜。
可今年具有票房号召力两位的演员,照样没躲过观众不买账的情况。
比如,沈腾的《超能一家人》,剧组全靠“含腾量”忽悠观众进电影院。
可剧情太烂,沈腾的戏份也少,观众看完纷纷表示后悔。

最终,《超能一家人》以3亿多票房下架。
口碑评分更是一路跌到3.7。
被骂的不仅有沈腾,还有开心麻花这块招牌。
同样,还有靠卖“含京量”的《巨齿鲨2》。

虽然电影斩获8亿多票房,可从电影的投资看,与预期相差太远。
以前观众,可能会因为影评和前期的点映,走进电影院。
但现在观众都明白了,这都是片方花钱请人说好话的。
从沈腾和吴京的“翻车”看,观众变得越来越清醒。
只有身边亲朋观影后的真实反馈,才能作为掏钱买票的唯一保证。
除了内地电影,香港电影也很惨淡。
邱礼涛执导的《扫毒3》、《暗杀风暴》、《绝地追击》。
虽然演员阵容很强大,宣传也很卖力。
可对观众而言,烂片就是烂片。
不管你是影帝刘青云、校长古天乐,还是天王郭富城。

该扑街还是得扑街!
种种迹象表明,没有好故事作保证,纯靠卖明星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
03
助长影视圈流量横行的罪魁祸首,还是资本。
资本只追求低成本高回报。
一旦靠流量圈钱的模式被打通,就会被资本要求标准化、规模化。
早几年被小鲜肉霸屏的电影院,背后都是资本在推波助澜。
砸重金批量化生产、包装流量明星,买断各大平台的头条热搜。
不管任何一个路人甲,在资本揠苗助长的硬捧下,都会成为当红炸子鸡。
而剧本、导演、后期,都是为流量明星服务。
只为最快地拍出电影,忽悠观众买票。
这种急功近利的模式,除了滋生出畸形的审美外,更是让整个演艺圈变得乌烟瘴气。
当劣币驱逐良币后,观众只剩下一句:苦“好作品久矣”,然后火速逃离大小荧幕。
04
当德不配位的流量明星,逐渐淡出荧幕。
当电影人把目光转向到社会话题,而非停留在浮夸无脑的屎屁尿上。
才算是国产片的一次缓慢觉醒。

像今年讨论人文情怀的《长安三万里》。

讨论人性和欲望的《封神第一部》。
以反诈宣传为主的《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虽然前期重点宣传王传君,可孙阳的表现,反而更让人惊喜。
《封神第一部》除了李雪健和费翔两个老人外,其他基本是陌生面孔。
而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题材谈不上多大创新。

但胜在陈思诚取材的角度,采用性别对立,让观众对“恋爱脑”引起深思。
而《八角笼中》的成功,是王宝强的故事,远大于电影故事的一个版本。
一个曾经敢上台领金扫帚奖的演员,一个被前妻陷害的受害者。
一个拍电影失败后,沉淀几年立志要拿出最大诚意,拍出好电影的导演。
即便《八角笼中》的故事很一般,缺乏商业性。

但观众愿意为王宝强的这一次诚意买单。
但话说回来,这种套路只能用一次。
王宝强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下一次再用,肯定会被观众骂到喊娘!
05
电影虽是工业化生产,但好电影的生产,其实又没有标准化。
一部电影有演技和人气都出众的演员,固然能为影片加分。
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绝不是依赖某个演员、某个导演。
影视圈更不存在“某某出品,必属精品”。
能拍出《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怪》的国师张艺谋。

还不是拍出了票房口碑双扑街的《三枪拍案惊奇》、《长城》。
被誉为“徐老怪”徐克,能拍出《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青蛇》。

还不是拍出了被观众诟病的《法门寺密码》《奇门遁甲》。
一向以苛刻著称的周星驰,还不是拍出评分很低的《西游伏妖篇》《新喜剧之王》。

06
从今年现象级的《狂飙》,到评分9.4的《漫长的季节》。
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场证明,好剧本才是核心,也是赢得观众掌声的保证。
但我想,不是影视制作人不懂好剧本的重要性,而是市场一直都不重视好编剧。
不管是国产剧还是国产片,希望影视创作者,都能好好重视下编剧。
同时,一个演员爆火后,就疯狂营销演员误导观众的现象,能越少越好。
【作者:素素】
【编辑:知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