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境儿童因病辍学,社工为他链接学习工具包等教学资源,送到其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社工(右二)携手属地社工(右三)为困境病童链接到了医疗康复资源,并与其家人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工想为孤独症女孩(右三)扩宽社会帮扶资源,邀请父女二人到居委会沟通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独症男孩(右二)即将入学,项目社工带着特殊学校的老师(左二)上门向家长指导学前训练。

基层的疑难个案,由市未保中心接手

将爱“带回”小阳的家,是社工项目服务内容的例子。市未保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关爱困境儿童,要落实兜底保障和监护权,稳住一个“家”,破解家庭困境尤为关键。“越困难的家庭越需要和睦,这就是 ‘家’的安全感。相反,家庭纠纷、抚养纠纷最容易影响孩子,致使负面行为融入到日常交往,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这类家庭都需要社会和有关部门深度介入,提升困境儿童成长质量。”

怎样做才能让家庭更好地为困境儿童成长遮风挡雨?近年来,市未保中心从困境儿童保护经验中发现,社会工作者对困境儿童服务有着一定专业敏感度,能结合儿童成长环境,发现儿童异常表现背后的因素。同时亦能针对个案需求,寻找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家庭发展诉求。

于是,随着2019年市未保中心职能拓展到关爱保护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2019年12月开始,市未保中心找来社工好帮手,开展专业社工服务,个案服务是项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社工服务,为困境儿童家庭开展重点个案式帮助。该服务模式延续至今。

去年6月是新一期项目社工走进社区、助力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开始。在接案前期摸查阶段,市未保中心致力收集来自各区基层的疑难个案。各社区儿童主任、街道儿童督导员通过区级未保中心上报重点复杂个案,市未保中心会同社工项目社工研判、介入,通过一户一策,深度指导社区及监护人照顾好孩子。

去年8月,承接社工项目的广州市越秀区穗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队派出4名资深社工,走进困难家庭,开展不低于9个月的深度家庭服务。社工手把手指导困境儿童的父母改变行为模式,从旁协助修补亲子关系,并针对困境儿童需求,链接康复资源、教育资源,减轻家人焦虑。更重要的是,他们结合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注重引入志愿服务,扩大该类困境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求帮助。

赋能一个“家”,让“保护伞”更牢固

在社工项目服务过程中,输出的一策一略,犹如一砖一瓦,协助稳固困境儿童家庭关系。他们注重充当儿童聆听者,采用逆向思维先从调整家长角色入手指导,赋能家庭正面教育。待家庭发生可视的有益转变时,就是呼唤孩子回归的最好机会。

项目社工都有自己归纳的“家庭宝典”,深入浅出地指导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如何与孩子相处:“爸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数落彼此,以免对孩子造成影响,不自觉用不良模式对待他人。”“爸妈都要坚持‘说好话’,把‘这么晚出门,跟谁去鬼混?’‘一回家怎么不做作业?’‘怎么成绩这么差’等刺激人心情的说法,换个表述:‘晚上出去要小心,要保护好自己。’‘你放学回家啦?今天过得怎么样?作业做了没?’‘这次考试砸了,慢慢来,加把油一定行。’,等等。”

市未保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摸查中发现,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就开始有许多自主想法,虽然有些听起来不切实际、天马行空,但孩子们都渴望想法被大人欣赏、肯定。作为朝夕相处的大人,一定要学会倾听,不能随便否定,而须循循善诱。而对于自身困境儿童家庭,在没有办法“授人以渔”的时候,就需要输送、链接资源,使自身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变得强大。

项目运营的一年里,接受服务的家庭和小阳家一样,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

因孙女小欣(化名)罹患罕见病,照顾她的奶奶一度陷入困境。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依托社工项目,小欣获得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理疗科专家指导和定期上门理疗治疗;社工帮助小欣申办了残疾人补贴并对接社会资源,升级了小欣所需的照顾器具轮椅、特殊浴盆等,让奶奶看到了照顾好孙女的多种办法。

在父母闹离婚过程中备受刺激,罹患了双向情感障碍的13岁女孩黄月(化名),因社工对其父母“做工作”,她看到了父母相处模式从对峙渐变缓和。最近,黄月爸爸表示,通过努力改掉了自身的不良习惯,学会用正面语言跟黄月交流。更让黄月欣喜的是,爸爸还努力和妈妈修补关系,尝试复婚。正因看到家庭氛围一天比一天融洽,黄月感到温暖、安全,她积极治疗着疾病,更愿意听从社区儿童主任引导,重新搭建良好沟通桥梁。

时至今年8月,市未保中心通过社工项目,联合专业社工机构,为小阳、小欣、黄月等30名困境儿童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还为部分家庭链接了康复、教育、志愿服务、居家微改造、物资援助等社会资源。项目成效显著,复杂个案联动相关部门共同处置,社工介入及时解疑答难,助力基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推进困境儿童保护工作,让情况复杂的困境儿童及家庭个案获得较好改善。

【知多D】

广州“1+3+N”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渐渐形成

市未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每个村(社区)至少设立一名儿童主任,此后儿童主任开始在广州全面推行。不少社区里,儿童主任结合街道、社区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辖区登记在册的困境儿童开展保护关怀。

除社工专业机构力量外,志愿者、慈善资源、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也不容小觑。市未保中心以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为基础,积极发挥社工、志愿者和慈善三方特色优势,链接社会组织N项服务资源,参与支持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形成“1+3+N”关爱保护模式,深入推进雷锋月“彩虹计划”、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花城有爱·暖心惠童”、暑期“心手相牵·穗爱童行”夏令营、中秋节“情暖童心·圆梦中秋”、寒假春节“寒冬送温暖”等系列关爱活动品牌建设,加强关爱保护力量,不断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搭建《广州未保工作动态》信息交流平台,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联动模式。

市未保中心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以社工服务为主,辅以法律和康复等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累计对全市10870名困境儿童完成入户评估,为2787人次困境儿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为158名残障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服务,组织开展未保法规政策宣传、社会倡导服务、志愿活动36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至2024年的社工项目即将开始新一轮关怀服务,届时,承接项目的社工机构还将继续针对各区未保中心上报的复杂困境儿童新个案,开展走访、评估、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等服务。此外还将建立起“关爱保护服务资源库”,积极发展企业、社会组织,广泛招募广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参与入户探访、社区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做好困境儿童保护工作。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严蓉

■本版图片:受访机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