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网上有一个关于“得奖就奖励100块,父亲却言而无信”的视频引爆全网痛骂。

那么,家长言而无信的背后,撕开多少中国家庭最失败的一面呢?

视频中的小女孩,坐在凳子前和爸爸通视频电话,脸上豆大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一直往下流个不停。

而此刻,她双手捧着一张是今天在学校里搞书法比赛活动荣获的三等奖。

她整个人哭得红肿,水汪汪的,特别惹人怜。

那么,小女孩为什么哭个不停呢?

主要原因在于,爸爸去外地打工前,叮嘱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在学校不能贪玩,写作业要认真写,上课不能开小差。

然后,爸爸为了鼓励女儿对学习有上进心,还特意给孩子承诺,只要她在学校能够获奖,不管是什么奖状,他都会奖励女儿一百块

就这样,女儿带着爸爸给的这份“鼓励”,对待学习一直都很有上进心。

事发那天,学校举行书法比赛活动。

她为了能得到爸爸给的奖励,摆出了最好的心态,在书法比赛中发挥出色,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在她得奖的那一刻,整个人瞬间高兴坏了,迫不及待地想早点放学回家,把这份喜悦告诉爸爸妈妈。

放学回到家后,她一脸笑嘻嘻地告诉妈妈她得到了三等奖,顺便再告诉妈妈:

“爸爸承诺我,只要我在学校得奖了,他就奖励我100块噢”

妈妈一边表扬她,一边把手机交给女儿,让她自己打电话给爸爸。

她给爸爸打第一遍视频,爸爸没接,然后又打了第二遍,爸爸还是没接,她就开始有点失落了。

后面,她好不容易等到爸爸接通了电话,高高兴兴地给爸爸分享了这份荣誉,可结果,爸爸却对她说:

“你都没有拿第一名,才拿了第三名,爸爸就奖励你十块钱好了,下次继续努力。”

听到爸爸食言了,小女孩便直接哇啦哇啦对对着镜头大哭,哭着对爸爸说,不讲信用的10块钱,她宁愿不要。

直到妈妈教育了孩子他爸几句,爸爸才“信守承诺”转了100块钱过来,女儿也才停止哭泣。

看到这样的一个视频,我真的忍不住想对这位父亲大骂一句:

“要是做不到就别承诺,这才几包烟的钱啊,竟然要失败到这种地步?”

对此,不少网友纷纷痛骂道:

“言而无信的第一课来自最信任的父亲”
“希望我们九零后、零零后都可以做不扫兴的父母”
“给就给爽快点,顺口再夸几句,大家都高兴。不给就直接拒绝就好了,让她自个难过去算了。不过这个父亲做的很绝,钱也给了,女儿也哭了”
“答应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别答应,更何况就100块而已,你女儿应该是留守儿童,你又不陪在身边,钱也不舍得给?”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向父母索要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想要物质本身,而是希望在索求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确实是被父母宠爱的,才会有安全感。

社会学家林·扎克曾说: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被父母忽视、欺骗的孩子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心愿落空的孩子正值脆弱的当口,根本承受不了这份失望。”

对孩子而言,父母信誓旦旦说出来的话,到头来却是一句“谎言”,试问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失落的呢?

一诺千金能够表现出一个人诚信的品质,而父母对孩子说话算数,就是给孩子做出诚信的榜样。

以上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高考前,女孩用的手机是苹果x,内存只有64g,根本不够用,时不时就要清理一下内存。

然后,她小心翼翼地对爸爸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在她高考结束后,给她换一部新手机?

爸爸妈妈知道女儿要准备高考了,压力比较大,怕她最后发挥不好,便鼓励且承诺她,在高考结束后,立马给她换一部苹果13。

收到父母下的承诺后,女孩对待高考这件事,比平时更加要上心。每天晚上看书看到一点,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刷牙洗漱上教室复习。

当然,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没跟父母提起过一句关于换新手机的问题,而是等到真正高考结束了,她才发信息提醒自己的妈妈:

“妈妈,等到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能给我换一部手机吗?你们之前承诺好了的。
现在这部旧手机的内存一直都不足,时不时就要清理内存,明天出成绩可以给我转账我自己去买吗?”

妈妈看到女儿还记得给她换新手机这件事,开始不讲信用耍赖道:

“闺女,不是妈妈说你啊,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高考完都打暑假工去了,多么的让父母省心啊,你也该学会独立了”
要不然,妈妈补贴你1000块,还有爸爸现在用的这部手机可以到大学换给你用?
毕竟家里条件不好,能将就使用就将就使用”

看到妈妈不讲信用的样子,女孩越想越无奈,期待了这么久的奖励,原来只是一场空。如果做不到,为何当初又承诺呢?

据所了解到,女孩家庭还不错,爸爸是做生意人,当时她要换新手机的时候,并没有对爸爸妈妈说她要买什么牌子的,而是爸爸妈妈主动向她承诺,她高考结束后,给她换一部苹果13。

所以,女孩真正崩溃的点,不是多少价格,什么牌子的手机,而是父母言而无信的一面。

日剧《四重奏》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

“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父母每一次没有实现的承诺,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扎心的失望和愤怒。

父母的承诺,能给孩子带来一份希望,但父母的言而无言,也足以能够毁掉孩子的一生。

前两天,曾因10岁上大学而备受媒体关注的“神童”张炘炀再次引发争议。

张炘炀是在10岁那年参加的高考。当时,他的高考分数连上985学校就差50分, 不甘心去不了自己最想去的学校。

所以,他对父亲提出了复读的想法,却遭到父亲无情的给拒绝了。

最后,他奈何不过父亲,只能去读了父亲想让他去读的学校。

上了大学之后,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就如此,便一直拼了命地读书,13岁成功考研上岸,直接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

紧接着,去读研之后,他在16岁那年又考上了博士,又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被舆论誉为“神童”“天才”。

但是在近日引发关注的一段视频中,他直白地说:

“如果连套北京的房子都没有,那到最后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
而且,父母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会让他觉得连博士毕业没有一点用呢?

因为在他13岁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年,他成功拿到了去德国留学的名额,却被父母强行留在北京。

当时,他给父母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在北京买下一套房,他就永远留在北京不出国留学。

父母为了留住他,只好偷偷在北京租下了一套房,他才留了下来。

可是啊,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穿,在他得知现在在北京居住的这一套房,并不是当年父母买下,而是父母租下的真相后,他整个人崩溃了。

他真的不敢相信, 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按照父母的想法来,可到最后,父母终究还是言而无信了,拿个租的房来欺骗自己。

而且那个时候,他家的条件是能在北京买得起一套房。

所以现在的他,为了惩罚父母的言而无信,选择了摆烂,没有固定工作卡里只剩几千块。

一个本可以大放光彩的人,就这样被所谓的亲人活生生埋没了,这是多么的惋惜啊!

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父母言而无信的事情太常见了,就因为这样受到伤害是不是抗打击能力太低,心理素质比较差?

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或深或浅的伤害到孩子。

记得‬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和行为。

如果家长经常言而无信,以各种谎言来欺骗孩子,那么以后父母再做出其他承诺,孩子也不会再相信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通常都会对孩子说“你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可是,作为家长呢?有没有先做到以身作则呢?

如果家长经常言而无信,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做人要懂得诚实,要听话懂事,要好好读书呢?

正如央视主持人董卿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深以为然。

如果家长已经答应的,哪怕后来觉得不合适了,也应该兑现诺言,建立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的高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