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议:请不要再让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当老师,大家怎么看待呢?

因为非师范类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而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师范类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标准。

还有,非师范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自己的专业课程,对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这也限制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

既然有师范专业,为什么要找非师范生做老师呢?

有老师说,其实是否教得好,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承认非师范生也有教得非常好 的,师范生也有教得不怎么好的。但是师范生比非师范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学期间,师范生会做好当老师的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大学他们会学教材教法和针对性的心理学,比如对应小学的会学儿童心理,对应初中的会学中学生心理,且学习中要针对案例解决方法。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学校,基本一毕业就能用了。非师范生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适应。

以前,当教师的是有资格的,中学老师是有师范大学或学院提供的,小学老师是有师范专科学校提供的,所以那时候的教师质量是很有保障的。在小学除了正式老师(有编制)还有一些辅助老师(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但都是由师范学校毕业的,现在的学校不管哪里毕业,只要要教师证,都可以做老师了。

有人说非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他们有不错的文凭,也考取了教师证,但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的背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还是需要时间的。 但面临教师青黄不接的非常时期,又有什么办法呢?究其原因之一,还是之前教师不包分配,收入不理想造成的。

非师范生做老师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缺少专业系统的学习训练,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等他们都没有学过。

知识高低先不说,师范类的在几年的大学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大多有心理准备和认同感,非师范类当时考大学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将来要当老师的,他们之所以改行想当老师,大多数是因为毕业后迫于无奈或者有其他想法才去考教师证,想当老师,这还是有差别的。这些年教育饱受诟病跟这个或许也不无关联!

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确实应该聘用师范专业毕业生,因为面对未成年人,教学内容又是 标准化,大纲化,尤其要注意教学方式和兴趣引导的。

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去干,绝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大都能胜任本职工作,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不一定能够能胜任本职教学工作。

基础教育,确实需要师范类毕业的学生,综合大学,学的就是专业的运用和研究,学历高,但教学能力不一定强,师范类大学,学的就是怎样教学生,怎样讲课,怎样表达,怎样汇总归类,怎样总结中心思想,怎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会,跟综合大学的研究方向是不一致的。

而且师范类的学生很多从大一就已经到中小学校见习,直至毕业前还有一段时间的实践,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学期间又专门学习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应该比非师范生有优势。

大家觉得“请不要再让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当老师” 这样的提议合理吗?能实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