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在前一年,唐伯虎高中乡试的第一名。当享誉四海的唐伯虎来到北京时,人们都觉得此番他必定高中,甚至有可能会高中状元。然而,会试的结果还没出来,唐伯虎却被打入监狱,后被削去仕籍,罢黜为吏。那么,唐伯虎为何会这么倒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赴京考试
唐伯虎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唐伯虎自幼聪慧过人,十几岁时就表现出很高的才学。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年仅16岁的唐伯虎在苏州府学的考试中排名第一,“四海惊称之”。之后的一段时间,唐伯虎放浪形骸,并未积极参加科考。后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之下,唐伯虎才潜心读书继续参加科考。

到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在乡试中,得到了主考官梁储的欣赏,高中解元。之后,唐伯虎收拾行囊,准备到北京,参加第二年的“春闱”。与此同时,江阴人徐经也要北上考试,此人颇有家资,早就对唐伯虎十分仰慕,于是两人结伴而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徐经正是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锒铛入狱

唐伯虎虽有才学,但却放荡不羁,来到京师后表现得十分高调。他与徐经频繁出入公卿之家,行动十分惹人注目。唐伯虎先后拜访了同乡前辈王鳌、吴宽、吏部尚书倪岳、座师梁储以及礼部尚书李东阳、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期间,唐伯虎、徐经与程敏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币求从学”,唐伯虎还请求程敏政为他的诗做序。

在这次科考中,李东阳、程敏政成为主考官。考试刚刚结束,户科给事中华昶就弹劾程敏政将考试题目泄露给徐经、唐伯虎,两人“或先以此题骄于人”,“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唐伯虎、徐经“二卷俱不在考中”,但明孝宗还是下旨,将徐经、唐伯虎以及户科给事中华昶交锦衣卫审讯。不久后,程敏政也被逮捕下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扑朔迷离

直到这年六月,这场科举“弊案”才宣告终结。最后明孝宗下旨,“敏政致仕,昶调南京太仆寺主簿”,徐经、唐伯虎“皆黜充役”。也就是说,被揭发的程敏政被迫退休,揭发此事的华昶遭到了贬谪,卷入此案的徐经、唐伯虎也遭到了惩罚。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被揭发人、揭发人都收到了惩罚呢,此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从相关情况来看,唐伯虎应该是受害者。徐经、唐伯虎虽然与程敏政关系密切,也有过诗文的往来,但够不上买卖试题。那么究竟是谁陷害唐伯虎呢?这件事说起来就复杂了,有人说是徐经,但应该不是。这场所谓的科举舞弊案,实际上是官场的斗争。当时担任礼部左侍郎的傅瀚有“倾程之意”,利用唐伯虎来打击程敏政。

参考资料:1.《明实录》;2.《史乘考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