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胸外科谭强医生回应李佳琦事件的愈演愈烈,行业内外的各界人士争论不休。在此风口浪尖,谭医生却悄悄删除了视频,此举再次引发热议。

有人说:谭强医生也许没有料到那个视频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不想让此事继续发酵下去,所以删除了视频,继续做科普。也有人说:谭医生的视频引发了大众对医生收入的热议,甚至部分群众对医务人员“灰色收入”的猜想,舆论之下他不得不删除。

面对社会上纷沓而来的议论与质疑,一些医务人员自发站出来,表达对谭强医生的支持与理解。他们指出:很多医生挤出业余时间上网做科普,其初心在于治病救人。医生们的本职工作已经很累,比如谭医生,明明可以多一些时间陪陪家人,却依然坚持两天出一条科普视频,以惠及更多患者及家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截图

很多人不了解中国医生的工作负荷到底多重,对谭医生“上个月开了近80台手术,门诊大约400例患者”的数字表示“无感”或提出质疑。对此,很多医生纷纷声援:“这个手术量真的太拼了!”“我比他还少些,一周工作时间60-80小时,基本上每天都是开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截图

不难看出,在医护短缺、大众医疗需求增加的现状下,国内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之巨大已成行内共识,付出之后却不被大众理解的委屈和无奈也早已共情。

01

全球医生普遍过劳、士气低迷

2023年9月7日,Elsevier发布了《2023未来医生白皮书》(Clinician of the Future 2023),其中指出:相较于一年前,更多的临床医生正在考虑辞职(37% vs. 33%),甚至有13%的医生打算2~3年内彻底离开医疗保健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Elsevier

Elsevier是中国医生普遍熟知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其权威性被广泛认可。Elsevier从2022年开启专题研究,纳入了全球110个国家近3000名临床医护人员的调研及访谈数据,并发布《未来医生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22年,全球43%的临床医护人员正遭受着过劳的压力,他们无法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据统计,全球临床医护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44小时,亚太地区更达48小时。2023年疫情得到控制之后,虽然医护过劳情况似乎有所缓解,但比例仅下降6%,临床工作者的负荷状态仍不容乐观。

目前,全球37%的医生正在考虑在2~3年内离职,这个数字比2022年上升了4%。其中,13%的医生考虑永久离开医疗行业,这无疑将会给全球医疗领域带来巨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Elsevier

美国医师基金会2022年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象。数据显示:美国医生幸福感低迷,60%的医生经常感到倦怠(疫情之前该比例为40%),三分之一以上的医生正处于绝望或迷茫的状态中。约50%的医生感觉自己离家人/朋友/同事越来越远,更有超过30%的医生曾因心理健康问题求诊

02

中国医生:负重前行,仍秉医者仁心

虽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医生的离职意向处于显著较低的水平,但我们仍不能乐观。2023年发表于《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指出:超过半数的中国医务人员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对工资和福利的满意度尤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Shi X, et al. Front Psychol. 2023 Feb 2;14:1048146.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发现:我国85.4%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其中38.3%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等级越高的医院对医生加班需求越多,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医生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51小时,一级医院医生也达48小时以上。超过90%的三级医院医生和近80%的二级医院医生需要加班工作

在此工作强压之下,国内医生的平均收入水平似乎并不能与之相匹。以2020年为例,美国医生平均年收入为34.6万美元,全国人均GDP为6.34万美元,比值为5.46;同年,中国医生平均年收入197,422元,全国人均GDP为72,447元,比值仅为2.76

令人感慨的是,在劳动与收入难以匹配的现状下,中国医生群体依然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问诊和科普活动。据统计,中国超过98%的医生曾参加过线上医学课程,63%的医生开展过线上问诊,近40%的医生通过各类平台开展医学科普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谭强医生,在大家对其回应李佳琦的事件议论不休时,他已悄悄删除该视频,并继续投入大众科普教育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截图

对于类似谭医生这样工作繁忙的医生来说,时间、剪辑和选题像三座大山,无疑再次加重医生们的压力,对此他们有何感想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岳医生自2020年5月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医学科普视频,他感慨道:第一大困难是没有时间,经常为保持定期更新视频而苦恼;其次就是剪辑。但患者是他的源动力,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健康常识,他坚持了下来。

曾在某伤医事件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医生也在多个平台进行医学科普。陶医生认为,聆听科普简单有效,通过改变人的习惯,帮助其重回健康的轨道,从而远离疾病。“我热爱科普的原因,也是希望到医院治疗的人越来越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急诊外科的高巍医生遇到过这样一件趣事:一天凌晨,一位女士来到正在值夜班的高医生诊室,激动地对他表示感谢。原来,几天前她孩子不慎被食物卡住喉咙,危急之际她想起高医生在自媒体发布的关于海姆立克急救法,随后成功救回了孩子的生命。她说:“谢谢医生,让我有能力自救。”

高医生刚工作时就自发开始了大众科普工作——将医学科普知识打印出来,逐一分发给患者。自2017年起,他更是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多个平台创建了“医路向前巍子”自媒体账号,进一步扩大科普影响。看到患者们因此而受益,高医生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还有数不清的医生正活跃在大众科普的“第一线“,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拖着劳累的身体写稿、拍摄、剪辑、配图和做字幕……再多劳苦也挡不住他们悬壶济世的步伐。

与全球相比,中国医生们的薪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低。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生都普遍士气低迷、近四成医生打算离职的当下,绝大多数中国医生仍能坚守初心,秉持信念不仅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还付出休息时间为大众开展线上问诊和医学科普,在院外为患者筑起一道健康长城。他们不负使命,也不负希波克拉底誓言。

风疾逆流处,唯我向前时。中国医生,好样的

参考资料

  1. 1. Elsevier. Clinician of the Future 2023. 2023-9-7. https://beta.elsevier.com/resources/clinician-of-the-future-2023.

  2. 2. The Physicians Foundation. 2022 Survey of America's Physicians-Part 2. https://physiciansfoundation.org/research/the-physicians-foundation-2022-physician-survey-part-2/.

  3. 3. Shi X, 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 tertiary public hospitals,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nt Psychol. 2023 Feb 2;14:1048146.

  4. 4.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2018.

  5. 5.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2015.

  6. 6. 2021年度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

  7. 7. Medscape Physician Compensation Report 2020.

  8. 8. 2023 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Perrie

审校:清扬

封面来源:节目《医生的自媒体之路》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