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东德在苏联庇护下隐匿了很长时间,虽然我们对东德的了解多是源于柏林墙,但东德在冷战体系中依靠苏联在武器装备和航空设备等方面。东德的自主研制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推出了一款喷气式客机。尽管受到苏联的压力被迫取消,但这款喷气式客机的降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非常有意思。

虽然将80%的空军部署在西线及本土,但这无法阻止盟军强大的战略轰炸行动。与此同时,在库尔斯克战争之后,德军彻底失去了战略制空权。

于是,Ju-287前掠翼重型轰炸机应运而生。

Ju-287的V1型采纳了4台容克斯Jumo 004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其中两台安装在前机身两侧,另外两台挂在两侧机翼下。

Ju-287的最大飞行速度和Me-262相差无几,甚至比盟军主力P-51战争机还要快出了170多千米/小时。这充分验证了元首的豪言壮语——比战争机飞得更快。

德国制造的容克斯Jumo 004喷涡喷发动机几乎与战后各国的第一代喷气式飞机都有所关联,德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自然将成为全球范畴参考的对象。

不久之后,苏联开始研发新一代喷气式飞机,这次同样由巴德团队主导。研制方向从前掠翼改为后掠单翼,并采纳两台留里卡TR-3A型发动机。新机型的最大亮点是电传飞控系统,这在世界航空史上是第一次使用不依靠机械和液压机构的尝试。

由于翼下挂载发动机和较薄的机翼,采纳了自行车式起落架,并具备两侧机翼下的可收放式辅助轮。
在图-16、米格-4等机型相继问世之后,苏联航空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汲取了德国作为先行者带来的优势。1954年,德国航空设计师们继续返回国内,大部分回到了东德继续他们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东德决定研发适用于国内航线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高速客机的出现使得飞行变成一种奢华享受,也标志着民航进入了喷气时代。受此影响,东德决定研发一种适用于国内航线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东德的EF-152喷气式客机与当时苏联研制的图-104客机(图-16改进版)相似,只是没想到,新客机最终败给了图-16。


V1/I(DM-ZYA)的机头前部有一个领航员透明观察窗,这与轰炸机的设计风格一致。1958年12月4日,V1/I首飞,连续时间为35分钟。然而,在1959年3月4日的飞行测试中发生了意外事故,造成全体机组人员遇难。需要注意的是,V1型仍采纳自行车式起落架以及两侧翼尖可收放式辅助轮。

机鼻部分也进行了调整,原本透明的观察窗改为不透明。
而第三架原型机V5/II(DM-ZYC)则仅用于地面测试。


最大飞行速度为92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为2500千米,最多可搭载6名机组人员和48-72名乘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