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找工作特别难,尤其是国内就业形势十分激烈,仿佛遍地人手一个研究生学历,特别内卷。

一个今年内地毕业的朋友,甚至在通过了笔试之后,还要进行三轮的面试筛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小红书

反观香港,还要输入外劳,填补某些服务性行业大量人手的缺失。

在香港找工作会更容易一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

公司在JobsDB上投放招聘信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职位竟然吸引了这么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不仅有美本宾夕法尼亚,还有本科985英硕伦敦理工……

即使这些简历十分耀眼,但却因为没能持有香港合法身份证就被无情地刷走。

公司一般是不会特意给员工办理工作签证的,因为程序繁琐麻烦。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master with distinction港中大的毕业生,最后也未能通过面试。

因为他不会说粤语,就连听力也只是初级水平。

虽然我们是中资公司,就连老板也不会说粤语,但普通话在中资公司并不能成为优势被录取。

因为在香港工作,两文三语是对普通打工人的最低要求。

最后的最后,这个岗位录取了一个学历平平无奇的香港本地男生。

而这个男生是通过“2+2”升学模式才读上的大学。

“2+2”升学模式是指读完两年的副学士或高级文凭课程,再读两年的大学衔接课程。

也就是当年DSE的分数还不够上大学。

在硬性条件面前,优秀的学历只能是一块好看的敲门砖,却不能保证求职之路一帆风顺。

也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识人好过识字?

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都在节约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包括我们公司。

因此造成我们这些在职员工需要一身兼多职,导致人人怨声载道,员工流失率大增。

老板一边说要减少成本不愿意再请多几个新人,另外一边却又悄悄地安排了两个内派员工过来。

内派员工就是内地总公司给内地员工办理工作签证和安排住宿,前往香港分公司工作的。

说好的节约成本,只不过是老板放的烟雾弹。

为内派员工额外支付的房租等杂费,都快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而且内派员工连粤语也不会说,甚至连听力也只能听得懂三成。

他们直接跳过了香港打工人的最低硬性要求。

在背景和关系面前,同样不会说粤语,那个港中大的毕业生输得一塌糊涂。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能靠人脉找到工作,也算是一种本事。

毕竟这种资源,确实难能可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也有走后门的机会,也会像他们一样,为什么要拒绝呢?

其他人怎么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工作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缘,也影响拿offer?

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喜欢与讨厌,这就是所谓的眼缘吧。

面试过程中,老板对该岗位人员都有一个初步的设想。

就像一个性格沉稳的人适合做财务,一个性格活泼的人适合做销售。

而当下你的表现又恰巧符合了老板的设想,那么大概率就会被录取。

能走到面试这一环节,拼的不再是硬性条件和优秀的学历背景,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眼缘。

也就是所谓的缘分。

就如同我们公司最后录取的那个学历平平无奇的香港本地男生。

尽管他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可是当下他就是能够成功地进入了老板的法眼,获得老板的肯定。

同理,如果你觉得整个公司的氛围不符合你的设想和期望,也可以拒绝offer。

某种程度上说,选择接受offer,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情。

除了看酬劳和福利之外,还得彼此看对眼。

人对于自己未知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是凭感觉去做决定的。

所以,最后能拿到offer,也夹杂了一点缘分。而缘分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小红书网友

找工作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即使优秀也未必获得老板的青睐,因此也就没必要否定自己。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价值,而只有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所长。

靠走后门就找到工作或许令人觉得不公平,但是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无公平可言的。

有些人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他也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出生。

每个人的人生赛道起点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放宽心去坦然面对人生吧。

就像徐志摩所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泰然,失之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 文 作 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