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1998年的时候建立的,各地需要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那时候的个人账户划拨标准相对较高,不仅自己负担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部划拨为个人账户,而且连单位缴纳的部分也会有30%左右划拨至医保个人账户中。那时候统筹基金主要的作用是保障住院医疗,而门诊和药店购药主要用医保个人账户。20多年之后的今天,医疗技术水平进步相当大,而且随着老龄化形势的越加严峻,老年人人口数占比逐渐加大,我国国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我国的公共卫生支出的95%都用在了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上面,门诊患者的增多,门诊的医疗费用增长迅速。对于年纪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来说,原先的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每年所需的门诊医疗费用,而对于身体健康的中青年来说,医保个人账户所取到的效果不大,个人账户更多的作为一种储蓄账户在使用,失去了医疗保险共济保障的最大原则,所以在2021年开始,我国的职工医保制度就开始了改革。

在网上充分征求意见并且试点运行后,各地基本上都是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改革文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调整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将减少的个人账户用于普通门诊报销使用;增加了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将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可以用于家庭直系亲属就医购药使用,并且符合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用于缴纳直系亲属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改革跟大家息息相关的还是调整了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在职职工的由原来的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共同划拨改为了单纯个人缴纳的划拨个人账户,划拨比例下降了不少。退休人员也由原来的根据个人养老金划拨改为了按照全省平均比例划拨,划拨比例下降了,部分人连基数都下降了。减少的个人账户用于普通门诊报销使用,参保职工在普通门诊就医时,达到规定的起付标准后,在封顶线内,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

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政策理解和分析不够,年初的时候制定相关的报销政策时,很多地方都规定了较高的起付线,而且报销比例还比较低,然后封顶线也很低,部分地方封顶线都还没有减少的个人账户多。而起付线高就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多人根本就用不到,要好几次医疗费用之后才会达到报销的起付线,一些地方起付线设置为600元,甚至上千元,对于大部分的中青年群体来说,一年的门诊费用都达不到这个数,根本就用不上,所以门诊改革政策就比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各级医保部门能够及时响应广大参保群众的需求,在线上线下的反映较为强烈之时,及时的调整了相关政策,响应最早的武汉等地,甚至取消了起付线,并且将报销比例提高到了基层医疗机构90%;南京等地就大幅度的提高了封顶线,将门诊统筹的封顶线提高到了1.5万元;江西也将政策作出了调整,7月1日起,起付线由原来的600元降低到了300元,并且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大大的增加了参保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今年的3月份,职工医保改革正常实施不久,国家医保局还出台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政策,也就是说参保职工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时,也可以享受门诊统筹报销,相信后续的诸多完善政策,可以将原来不足的地方补足,让大家更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