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楼市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扯下来了:松绑限购蔓延到了一线。
9月20日,广州发布《关于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提出了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实施区域范围,二手房增值税免征期“5年改2年”,非户籍人口首套房购置纳税社保年限从5年收缩至2年等政策。
自此,广州成为首个大尺度松绑限购的一线城市。
广州此举,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既然你们都不买房,那我只能上“绝招”了——彻底放开,行不行在此一举。
从历史规律来看,一线城市松绑限购,等于是官宣要用全国的人和钱来撑市场。连一线城市都需要靠松绑限购自救时,有一种结果必然会发生:二三四线城市将无法避免被抽血。
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天楼市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动向,长沙、青岛、武汉、沈阳、厦门、合肥等“取消限购”的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均迎来了激增。
以长沙为例,新政第二天二手房挂牌量就增加了近5000套,而且这只是链家一家的数据,若加上其他中介平台的,挂牌量或达到7000套。

这是什么概念?长沙今年以来的二手房月均成交量在3000套左右,也就是说,一天新增的挂牌量够卖2.3个月。
我看了100套左右长沙最新挂牌的房源,发现半数以上都是老破小,其中郊区房源占比也不低。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新政的确刺激了新增购房需求,但现在真正会出手买房的人,多半是急着改善的群体,这类人买房需要先卖掉老房子,这是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的原因之一;二是新政的确催生了一波人跑步进场,但也拦不住另外一波人加速离场。或落袋为安,或继续向上配置资产。
此前的郑州、天津,也发生过同样的剧情。新政之初,卖房者扎堆,踩踏式出货,且需求释放如昙花一现,随即便投石大海,成交量并没有因为调控松绑而明显好转。
再说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消息,趁着这波新政利好,北京朝阳区公家(国资名下)的几百套房子也拿出来卖了——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网上竞拍,比市场价低了7%左右。但结果比较尴尬,154套房源,最终参与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而且全部是底价成交。于是官方宣布延期7天继续拍。

另外,这段时间查二手房挂牌量比较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城市的数据不对外公布了,比如北京和深圳。这是不是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用眼罩蒙上,就等于一切都没发生吗?
我咨询了专业人士,他的回答更令我意外,他说有些城市楼市火爆时,为了刺激大家买入,成交价是显示的;但市场下行周期就不显示了,主要是担心大家看到价格越来越低后,观望情绪会加剧。简单理解就是,中介平台会通过这种方式,封锁买家信息,进而形成信息茧房。
说实话,我没太留意这些,以后多观察再告诉大家实情如何吧。

这几天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广州松绑限购来了,北上深还会远吗?
我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即要结合“认房不认贷”实行后市场的表现来看。
从目前媒体释放的信息来看,北上深三大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勉强及格,但并非像之前媒体宣传的“一天的成交量超过之前一个月”。
以北京为例,认房不认贷后,新房及二手房成交连续两周回升。但拉长时间线看,新政后的二手房周成交量,并未达到3月份的热度。

也就是说,“金九”的成交量的确保住了,“银十”热度能否持续,还要看接下来的政策引导。中原地产的张大伟认为,当下楼市政策特别是一线城市,需要继续加码,否则市场下行难免。
总之,头部城市楼市会不会再次启动,还要继续观察,短期的成交量不能说明问题,我现在要是射箭画靶凑了一堆牵强的解释,是不负责任的。但整体趋势是不会错的,一线城市最后也避免不了要松绑限购,尤其是库存积压、成交低迷的郊区,降低购房门槛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接下来,我想聊聊两个不会出现在中介朋友圈的新闻,这两个新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房地产销售的情况,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第一,穆迪下调九家国资背景房企评级展望
9月21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集中下调了九家房企的评级展望,这些开发商不是深陷债务泥潭的暴雷民营房企,而是清一色的国企或国资背景企业,包括保利、中海、华润、万科、绿城、金茂、越秀地产、中海宏洋、深业集团等。而且大部分的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或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评级下调的原因,非常直截了当:虽有政策支持,但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将抑制销售——穆迪预计,未来6-12个月,内地房地产合同销售额下跌约5%,官方促进房地产购买措施的影响可能短暂且不均衡。
说穿了,评级机构不看好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前景。即穆迪不相信救市政策还会发挥作用,能提振买房人的信心。
地产评级下调的影响是巨大的。简单来说,评级下调到一定级别后,境外融资会很难,也会预警标的的违约风险,与投资收益回收也相关。即评级下调,会大大打击一些房企本就脆弱的信心。此前暴雷的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无一例外都降至“垃圾级”了。
这次9家房企评级均在A以下,其中已经宣布债务违约的远洋集团,评级下调至Ca级别,对应债务、信用风险的解释是:债务投机性很高,可能或极有可能违约,收回本金及利息的可能性很小。

在救市大招频出的当下,穆迪针对我国的优质房企代表作出这样的评级调整,是不折不扣的负面因素,这样的新闻是不可能出现在中介朋友圈的。
我的理解,对海外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调整要客观看待,不能太当回事儿,也不能不当回事儿。一方面,现在美国天天唱空中国楼市,外媒更是各种小作文满天飞,不排除用这个理由作为倒逼外资赶紧离开中国的理由,甚至还要忽悠我们的内资也走人。
不过,平心而论,外媒这段时间的“小道消息”最终也都实锤了,全国性放开或松绑限购,降首付比例,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等,均逐一兑现了。这很好地说明了,外媒的很多预测并非空穴来风。
另一方面,这次的评级下调是基于对未来房地产销售市场的不乐观,说穿了底层逻辑还是经济问题——过去资金一放松,经济就起飞,现在加班加点印钞,今年到目前为止多放了50万亿的水,股市、楼市以及经济还是毫无起色。
尤其是地产销售,下滑趋势依然未扭转。8月份,有逾7成百强房企单月业绩同比降低,近半数百强房企同环比双降。累计业绩来看,1-8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降低8.5%。完全可以理解为,今年救房地产救了8个月,结果业绩更差了。
当然,这并不是白忙活了,而是如果不出手相救,结果会更糟糕。

第二,专家称现有住房14亿人可能住不完
9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上发表演讲,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房地产供应过剩,14亿人可能住不完;二是空置率居高不下。贺铿认为,不能再大力发展房地产了,地产企业也要早转型。
同样,这个新闻也不可能出现在中介的朋友圈,因为这种级别的人站出来说“房子过剩”,对购房者的情绪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来打算买房的,也可能会再观望一下。
后台不少人问我,贺铿所说是否属实?说实话,我不知道,因为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这类数据,网上的数据也都是各路专家、各路机构根据已知数据所做的推测,这就是混乱的根源之一。
不过,从此前官方表达的“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观点来看,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清楚了:房地产整体的确供大于求了。
但即便知道这个“真相”用处也不大,因为全国千城千面,各有不同,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房子本质上也不缺,但结构性供不应求的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未来的房地产分化会非常严重,头部城市可以靠放开限购继续抢人抢钱,力撑市场,核心区域的优质房产甚至可能继续稳步升值。而人口不断流失、经济动能偏弱的中小城市,房子过剩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房价螺旋下跌的趋势也是无法扭转的。
当然了,对于退居和生活在小城市的人来说,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供大于求对应的必然是不断下降的购房成本。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家不买房,并不是因为限购、限贷等政策,而是因为口袋里没钱。也就是说,仅仅依靠政策的松绑,是不足以振兴市场、刺激成交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办两件事:一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利于民,只有大家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消费买房投资才说得通。该出的政策要抓紧出,一定要趁台下的观众没走光之前拿出来;二是继续推动产业升级,确保全球市场份额。这事儿很难,但华为mate60系列手机的发布,也让我们对中国产业升级更有信心了。
今天起,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自动下调了,平均下来,每100万房贷每个月能省660元左右,属于实打实的让房奴省钱了,这算是近几年最大的善政。但仅此一项还远远不够,我满怀热情的期待更多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减负举措能够落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