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汽车的城市会更美好吗?你想过未来人乘坐空中轨道交通工具出行吗?一米高儿童视平线里街道有多么危险?城市的人行步道还有哪些可能?社区可以如何行动……

9月23日下午,主题为“人行友好未来”的第八届“蛇口社区无车日”(简称“无车日”)开幕论坛:改变的街道与社区的力量,在蛇口袁庚书院(3号)房顺利举行。来自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这一论坛主题向社区居民与高校师生做出了分享。

“无车日”发起人之一吴文媛作为开幕论坛主持人,照惯例向观众介绍了“无车日”的理念与发展,“无车日”年度总策划郭佳为向观众介绍了今年的活动安排及公众参与方式,随后,本场演讲嘉宾刘岱宗、黄伟文、朱仙媛、李薇和胡芊芊依次做出分享。

围绕“改变的街道和社区的力量”这一主题,刘岱宗通过分享大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同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案例,呈现出“以车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城市规划的思路,以及其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使用上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引发人们思考,城市街道的设计究竟应服务于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汽车主宰了道路”的城市里,人们的行动轨迹不断改变。黄伟文分享了对城市内人行步道的观察——近距离却难以跨越的快速路,适合步行但改造成本极高的车行道等,引发许多线上观众共鸣。他提出视角独特的“步道断想”,以大量城市公共空间为例,畅想人行步道还能以怎样的形态和载体存在。

我们以成人视平线为基础设计了街道、汽车、城市设施,而朱仙媛将观众带到一米高的儿童视界,看到了儿童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朱仙媛还介绍了大量国内外城市的案例,为打造安全、友好和有趣的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同样来自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的李薇与胡芊芊,在论坛上做了《点亮街道变革:战术城市化与社区创新》《迈向居民的最后一步:公交导向发展下的人行友好社区》两个专题分享,从专业与技术的角度,提出城市与街道向人居友好变革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分享了大量从社区出发的案例。

“人们关于城市的记忆大多来自街道,而改变和拓宽城市的功能,也应从街道和社区开始。”吴文媛向观众强调到今年无车日关注的主题是“人行友好未来”,希望通过“无车日”带来一些社区行动,从而推动人行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