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作战是相当艰难的,尤其是平原战场的作战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在平原地区,十分利于日军的兵力集结和运动,我军的作战难有地利掩护。一旦进入交战状态后,日军往往增兵迅速,而我军大部队的活动则十分艰难,因此总是会陷入以少敌多的状态。

更要命的是我军当时以轻武器为主,弹药还相当少,一旦进入火力对峙后弹药就会急速消耗。日军此时以少部分装甲车辆冲击,辅之以炮兵轰击和毒气战,会给我军的防守造成极大困难;而好不容易突围后,日军又以骑兵、汽车追击,并利用大量碉堡、封锁沟堵截,我军作战之困难,远非影视剧所描写得那么轻松。

本文我们所介绍的,就是发生在1940年的一场突围战,在这次战斗中总计有497名八路军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战斗过程堪称惨烈。

这场突围战发生在冀中十分区,即北后台村突围战。

当时随队的冀热察区党委书记马辉之曾著有此战的回忆文章,文中称作是大后台战斗;而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第32团史料中则称之为后台战斗;其实这些都是同一仗,我们本文统一称作是北后台战斗。

当时日军对冀中根据地的“蚕食”、“扫荡”,以最靠北,最接近平津保的第10军分区为要。

据统计,当年度日军在十分区设点碉达204个,日军常驻兵力6500余人,另有伪军7800人,日伪总兵力达14000余人之众。在其实施“扫荡”时,则还会另调机动兵力参战。

而当时第10军分区编练有3个主力团,即第27团、29团和32团。

其中第32团以原先的军区第1大队为主,分别编入了第3和第4大队各一部后整编而成,是当时十分区装备较好的主力团。

这个团不仅执行冀中方向的作战任务,还配合冀东、平西作战,具有相当的机动作战能力。

1940年底时,冀热察党委为了加强与十分区的联系,为十分区培训了机要、报务员,并分配了一部电台,同时还以党委书记马辉之率领部分干部前往十分区巡视,随行保卫的除了部分武装便衣队员外,还有十分区地委派来接收电台的1个骑兵排。

考虑到当时十分区的敌情很严峻,以及正在平西整训的第32团将要返回十分区,所以决定让马辉之一行随第32团出发。

当年12月22日,第32团主力(欠第3营)在拒马河两侧的大小佟村、后台地区宿营。

其中团直属队、第2营及马辉之一行在河北边的大佟村,第1营则在河南边的北后台村。因为连续急行军的缘故,部队非常疲劳。

这一地区其实非常凶险,因为先前第27团在这里留驻了3天,鬼子已经得到了消息,并布置重兵合围。第32团不清楚情况,加之部队过于疲劳,因此放松了警惕,结果恰好是撞到鬼子的包围圈里了。

到23日拂晓,鬼子开始打炮,因为其火力集中在北、东、西三个方向,因此第32团指挥员认为过河到北后台村的1营可能会安全些。

因此命团参谋长朱湘海带领1个连护卫马辉之一行及团直属队向河南边转移,而团指挥部则率第2营在河北迎击敌人。另以骑兵排去袭击容城,以调动鬼子回援。

不过这次鬼子出动的兵力极多,不仅仅是自容城开出,还有新城、定兴、徐水之敌。而且敌人不光是在拒马河北有兵力,在河南边的兵力更多。

因此马辉之及团直属队过河后,很快便被日军合围。

马辉之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了当时的战况:

我们刚进村,就陷入敌人四面埋伏的包围之中,战士们利用村中一切可供隐蔽的地形地物,扼守村庄,阻击敌人。敌人的攻击十分猛烈,他们集中炮火轰击村庄。墙壁倒塌了,硝烟弥漫了村庄,机枪把树枝、树叶扫落在地,我军的人员、牲畜的伤亡不断增加。

北后台村并不大,我军人员在此兵力密集,很难展开。带队的团参谋长朱湘海决定突围,先以一个排向小后台村(应当指的是南后台村)冲击,结果带队的排长牺牲,冲击失败。

而在过河的沟市村方向,按照第32团史料称,原本是放了1个连的,以控制拒马河桥梁,但以实际战况看敌人很快便占领了这里。还有一说是河北岸的第32团部队为了防止自己万一挡不住日军,其会从这座桥上渡河,因此在直属队渡过河后便拆除了桥梁。结果不成想,日军在南边的兵力更多。

不过就当时在河南边的部队来说,还是试图向沟市村方向突围。这一次第32团参谋长朱湘海亲自带队,也在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

眼看部队被压制住,伤亡越来越大,供给主任张静忠接着指挥突围,也壮烈牺牲;随后卫生队长阎兴华、指导员王静江、团部指导员许汉青等接连牺牲。

危急之时,马辉之亲自指挥剩余突围,警卫连长身负重伤后继续搀扶着突击,总算是突出来20余人。

突围后到了日伪军的二线,这里有机枪阵地和炮兵阵地,另外的一座小庙还有伪军。马辉之率领仅剩的这些人向日军炮兵阵地出击,鬼子摸不清楚情况纷纷龟缩,而小分队则突然转向小庙,庙里的伪军也反应不及,被缴械俘虏。

然后从小庙可以进入到一片长满柏树的坟地,就此才最终突围成功。

查阅北后台突围战的史料,我们发现该村原驻的第1营似乎跟后来过河的团直属队等部可能尚未合兵一处时,就遭到日军突袭合围了。所以在马辉之的回忆文章中只提到了警卫连和直属队,没有提及第1营的情况。

而参照第32团的史料及北后台村烈士陵园的信息,此战中第1营确实也在,很可能是被鬼子压缩后各自为战了。

此战中第1营营长贺正保、副教导员杨文贤、第2连指导员王世英、第4连连长李林也壮烈牺牲。

除了马辉之率领的20余人突围外,其他方向也有零散突围的,如总支书记王力华率领的政治处20余人及第1营副营长李俊贤率领的部分人员。

最终在北后台村烈士陵园中提及的突围人员总数,是一百五六十人。

而牺牲于此战的干部、战士,总数达497人,其中大多数是第32团第1营和团直属队的,还有部分是马辉之的随行人员,其中还包括一名年仅18岁的女战士——电台报务员方群。

据战后得到的信息,日军在此战中非常毒辣,甚至战斗结束后专门用刺刀将战场上仍有一息的八路军战士刺死。

日寇之所以如此残暴,除了自身劣根性外,也与其在这次战斗中的惨重损失有关。因为第32团在此战中亦杀伤日军250余人,日军但凡有较大损失必然会兽性大发。

当然,在这次作战中我军战损很大,干部、战士牺牲达近500人之众,第1营及团直属队遭受重创,战后是以第5游击总队独立第1营补入,才补齐了建制。

而在此战中牺牲的近500名烈士,则被安葬在北后台村,如今在该村便有烈士们的陵园。

谈及此次战斗,无论是十分区大事记还是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第32团史料中,都提及了指挥判断失误等因素。但客观来说,以十分区当时的敌情之严重,平原作战之困难,只有轻武器和少量弹药的我军,在作战中本就十分艰难。

希望今天的我们再回首看待这些战斗时,能在文字资料外更多地考虑到严酷环境的因素,更好地铭记先烈们的事迹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