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对话标志着中欧双边交往的持续深化,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欧的贸易对话曾一度中断,如今的重启对于中国-欧盟经贸关系意义深远。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欧盟方面在对话中提出了两大关键课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首先,回溯到两年多以前的2021年5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一项决议,冻结了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他们以此作为筹码,要求中国解除对欧盟部分反华议员的制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欧关系,同时也对中国的基本权益构成了侵害。
中方对这一制裁反制措施的采取,毫无疑问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欧洲议会的强硬立场,也使得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陷入了僵局。这不仅让欧盟企业失去了更大的投资机会,也对中企在欧洲市场的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导致欧盟经济损失巨大的背景下,欧洲的经济流通遭受了严重阻碍。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多次强调,中方愿意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推动协定的签署,但在美国的干预和西方的政治干扰下,协定似乎依然难以取得进展。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以及华为等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军者。加上中国在能源、物流、人力、产业政策、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仍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特斯拉也选择在中国建立最大的生产基地,并逐渐实现全产业链的本土化,这无疑是中国工业竞争力的体现。
然而,欧盟似乎没有从整体角度出发解决自身在能源供应等方面的问题,反而采取反补贴调查的方式来对抗中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欧盟进一步失智的表现。如果欧洲方面坚持这一立场,中方也将不得不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
欧盟在距离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仅十天之前,对中国车企发出限制牌,使得对话的氛围变得相当紧张。此前,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已经导致欧盟经济下滑,而欧盟也在美国的操弄下对中国采取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进一步损害了中欧贸易的氛围。在过去的1-8月,中欧双边贸易额同比下滑了7.8%。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此次对话之前表示,欧盟希望实现中欧贸易和投资的更加平衡,强调这并非脱钩的意图。
然而,欧盟的相关要求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如果欧盟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最终的结果可能只会是中方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欧洲方面应该减少受美国影响的政治化因素,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与中国一起为建设性的中欧经贸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