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边的铁源与他的战友李继胜)
他的名字是铁源,退休前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备受赞誉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其中包括《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望星空》、《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广为传唱。

《半月谈》杂志在1986年将铁源评选为近年来的十位明星之一。
郑卫民,即铁源的妻子,是一位独唱演员,曾在前进歌舞团中展示才华。他们这对夫妻是否有着一个神秘而未被揭开的世外桃源?
尽管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享受着各种科技的便利,但是许多人仍然忽略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并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日益增加。然而,有些人仍然放任自己的身体状况,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科技便利,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却相对不足。我们应该明白,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并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并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是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我们应该明白,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并提高工作效率。
石铁源,本名铁源,出生于1932年2月9日,是辽宁省大连市河口区春柳村的农民家庭孩子。

他在年轻时期积极练习小提琴。
铁源的家庭中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不幸的是,在他还不到半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为了养活全家人,母亲和铁源的大哥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商店。
铁源家的处境有所改观,是在1945年8月15日,即日本投降之后发生的。
母亲在铁源的父亲去世后,年仅38岁,并且一直没有再婚。鉴于铁源热爱音乐,他表达了购买一把小提琴的愿望,而母亲则下定决心筹集资金满足他的需求。
邻居责备铁源的母亲:你们家经济如此拮据,为何还要花费这笔闲钱呢?一个贫困的孩子,拉小提琴能创造什么奇迹呢?这番话伤害了铁源的自尊心,他立志要取得成功。
在1947年,铁源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苏联红军管理的水道局工作。与此同时,中苏友好协会创办了一个小提琴培训班,铁源也加入了这个培训班,开始学习小提琴。

1964年,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颁奖台上亲自向铁源颁发了获奖证书。
铁源于1950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旅大公安部队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这是因为他擅长拉小提琴。
团里将铁源视为重点演员培养,因为他不仅熟悉简谱,还掌握了五线谱。他可以轻松地拿起任何一首歌曲,并凭借着乐谱的指导来演唱出来。
铁源在1955年5月转调至东北军区文工团,开始担任小提琴演奏员。随后的6月,沈阳军区成立了前进歌舞团,铁源加入了该团,并负责拉小提琴。
铁源当时只有23岁,正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他的单位安排他到沈阳音乐学院进修,与前苏联小提琴家特拉哈教授一起学习拉小提琴。

两位演员,来自1978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和《蝶恋花》剧组,
铁源毕业后重新回到前进歌舞团工作。1958年,单位要求所有员工参与业余创作活动。董振厚是团队中的男高音歌唱家,他计划演唱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而铁源则愿意为这首诗词编曲并担任伴奏。
吕欣冬,该团的副团长兼作曲家,对铁源的音乐才华赞叹不已。在他谱写《蝶恋花》时,特地邀请铁源前来协助。
铁源一心致力于成为全国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将拉小提琴视为自己的主要事业,并追随沈阳音乐学院的闫泰山教授学艺。
闫教授过了一段时间后,郑重地向铁源表示:考虑到你在拉小提琴方面的天赋和水平,成为一名普通演奏员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达到顶尖水平则非常困难。他建议铁源将注意力转向作曲领域。
铁源自小学起就学习拉小提琴,然而却在其中途决定改行,这个决定让他感到很纠结。作为一个不愿认输的人,他总是追求做到最好。于是,铁源开始全身心地致力于作曲。

在业余时间,铁源拜访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李一贤、唐远茹、薛金炎等五位教授,向他们学习有关和声、复调和钢琴等课程。
铁源拜师是以自费的形式进行的,当时他已经结婚了,而他的妻子郑卫民则节省出一些微薄的工资用于支付铁源的学费。
铁源夫妇是同为辽宁籍的同事,郑卫民是女高音独唱演员。他们结为夫妻后,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铁源常常要匆忙赶到沈阳音乐学院上课,但又不能耽误自己团队的工作。然而,挤公共汽车非常不方便。为此,他的妻子毅然决定动用家里全部积蓄,并向亲友借了一笔钱,花费240元购买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给铁源使用。

这样一来,铁源就可以自由地骑车去沈阳音乐学院上课了。
李一贤老师在1960年向铁源表示,要学作曲就必须有一台钢琴。铁源因为钢琴价格昂贵而感到困扰,无法购买。
李教授表示自己有一点钱可以借给你,但这笔款项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得知此事后,郑卫民决定去娘家向丈夫借钱购买钢琴。
他笑着回答道:“我坚信他未来将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一架钢琴的价格。”

在珍宝岛上,作曲家铁源站在左下方,发表了关于10位英雄的豪言壮语。
铁源的妻子曾多次向自己的亲戚借钱,但由于一些亲戚担心她的偿还能力而不愿意借给她。最终,她花费了1400元,通过向娘家所有的亲戚借款,成功为丈夫购买了一台东方红牌钢琴。
60年代,铁源开始独立谱曲写词。1964年,他创作的《鸭绿江之歌》、《雷锋永不忘本》、《战三九》等舞曲和歌曲在全军文艺汇演上受到了好评,并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舞曲《鸭绿江之歌》还在同一年走向国际舞台。
随后,铁源为团队创作了《石油工人凯歌》、《战斗的非洲》、《热血》、《董存瑞》等舞蹈和歌剧的配乐。
萧华,当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在1964年创造了一首歌词,以鼓励全军的专业和业余作曲家谱写音乐。

(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这是萧华的生卒日期。
歌舞团一共有6位作曲家为歌词谱曲,这些作品都被送到了北京。在300多个曲目中,铁源的谱曲脱颖而出。当团领导告知铁源时,他难以置信。
《解放军报》在1965年1月2日向全军指战员推荐了这首歌,宣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在《每周一歌》栏目中播放该曲。
当那天铁源坐在收音机前时,他早早地听到了自己作曲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这一刻,铁源不禁流下了眼泪。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单位的演出几乎完全停止了,铁源也失去了谱曲的机会,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特殊年代的1976年过后,团里决定让铁源为芭蕾舞剧《蝶恋花》谱曲。铁源在创作杨开慧的主题音乐时一直没有找到灵感的突破口,因此他两次深入湖南体验生活,但仍未能找到所需的情感共鸣。

在1980年,铁源与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合作。
铁源返回沈阳后,不再对茶饭感到兴趣。有一天,他在家里吃饭时,忘记了将筷子拿出嘴里,结果他牙齿咬住筷子,导致两颗门牙断裂的“嘎嘣”声。这一瞬间,铁源突然得到了灵感,立刻完成了“杨开慧”的主题音乐创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计划在1980年12月播放一些铁源创作的歌曲。铁源向他们提供了自己创作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战马飞奔在草原上》和《保卫祖国紧握枪》等几首歌曲。
然而,铁源感到难过的是,电台编辑表示这几首歌已经过时了。
偏巧的是,在此时,铁源的同事邬大为和魏宝贵合作创作了一首名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曲,并交由铁源谱曲。

邓丽君的歌曲在当时风靡大陆,这让铁源感到信心不足,他担心按照以前的方式创作曲子可能没有人喜欢听。因此,他决定借鉴邓丽君的曲调来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
铁源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后,认为邬大为说的不错,但他觉得这首柔软的歌曲可能不会受到战士们的喜欢。
铁源将蒙古长调和辽东曲调的元素融入歌曲的谱曲中,重新创作了这首歌。当时这首歌有两个名字,《我可爱的故乡》和《在月光如水的地方》,而铁源将其改为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董振厚,铁源团队请他试唱,虽然大家对他的表现不抱太大期望,但却引来了许多负面评价。
董振厚对铁源的歌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推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栏目。

(精力充沛的)铁资源。
这首歌很快在广播中传播开来,迅速风靡起来。有一天,铁源走出家门,看到一些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上班,他们不约而同地口中哼唱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铁源意识到这首歌已经成为了热门,激动得眼泪涌现。
著名的歌唱家蒋大为于1982年来到沈阳进行演出,他向铁源提议在演出中唱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蒋大为刚在体育馆的舞台上唱了两句时,台下立即响起如潮般的掌声。蒋大为以为这是观众在喝倒彩。
蒋大为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演唱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迅速风靡全国。
蒋大为在央视春晚上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创造了奇迹,他一共演唱了6次。这首歌还传遍海外,深受华人喜爱。

在桃花盛开的地方,蒋大为、铁源和邬大为一起站在一起。
铁源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曲中走红,但他并未因此而自满,仍专注于创作新歌。
铁源在1984年的某个时候,在河北省的某个部门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他遇到了来自北京军区的词作家石祥。当他们与战士们进行交谈时,战士们表达了他们不喜欢听那种一唱一瞪眼的歌曲。
另外一位四川籍的士兵表示,他的伴侣要在家中照顾年迈的父母、务农并且照料孩子,承受着各种压力。这位士兵赞扬他的妻子既贤惠又经常写信给他,鼓励他专心履行职责。
这战士希望他们创作一首赞美军嫂的歌曲。在河北座谈会上,石祥写了三首歌词,分别是《前行中的合成军》、《征途跨越陆地、天空和海洋》、《十五月下》。


(石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他的存在。
铁源认为前两首歌是以大合唱的形式呈现,《十五的月亮》给他带来了《敖包相会》的联想。石祥为铁源朗读歌词,当他念到“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时,铁源产生了共鸣,并对石祥说:“我要给这首歌谱曲,不要把歌词给其他人。”
石祥担心铁源谱的曲不尽如人意,所以他决定将歌词交给10多位作曲家,希望能得到满意的作品。最终,所有人都创作了自己的版本,但铁源的作品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此石祥选择了他的版本。
前进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是首次演唱了《十五的月亮》。1985年,央视春晚上,董文华演唱了这首歌曲,很快就在全国走红。
铁源创作了《十五的月亮》,然而只得到了16元的稿酬,这让大家戏称他为“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南疆前线铁源在这里。
铁源随后创作了《望星空》、《中国之恋》、《北京连着我家乡》、《我们的心并不遥远》等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歌曲。1993年,他晋升为文职少将。
1994年10月8日,沈阳举办了铁源声乐作品音乐会。著名歌唱家董文华、阎维文和孙丽英等人登台演唱。《人民日报》、《解放军歌曲》和《中国图片报》等媒体派遣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
观众们挤满了剧场的过道和两侧,使得剧场内的1500个座位全部被占满。
70多岁的铁源依然在创作歌曲,不断涌现出许多精彩佳作。在2019年6月,他创作的《十五的月亮》被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100首优秀歌曲之一。
铁源的两个女儿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如今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只留下铁源和他的伴侣独自相伴。

史光柱与铁源在2016年拍摄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展示了他们的战斗英雄形象。
铁源经常外出探索,每年有超过半年的时间不在家,留下妻子独自守护家庭。每当他离开时,妻子总是提醒他:健康第一,务必平安归来。
然而,铁源所在的连队到达后,并没有入住机关招待所,而是选择与战士们一同睡在通铺上,并且和他们拉家常,共享一锅饭。夜晚,铁源还会与战士们一同站岗,早晨则一同进行操练。
铁源平时在家里,每天早上6点便起床开始创作,直至中午一、两点钟。他的妻子会催促他吃饭,然而他总是不吃,于是妻子只能等待着,在常常饿到一、两点钟的时候才能用餐。
歌唱家的收入相较于作曲家来说更高,但是作曲家的收入相对较低。铁源不仅把自己的工资上交给妻子,还将稿费也全部交给她,以此为她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年迈的铁源在晚年)
妻子永远不会让铁源感到拖累,无论他每年出差多久,或在家熬夜创作歌曲。铁源能创作出如此众多佳作,这得归功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91岁的时候,2023年,铁源精神矍铄,没有受到严重的老年疾病的困扰,他的言谈清晰流利。
干休所是铁源的养老之地,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周到地照顾着他,让他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舒适和快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