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感、支原体肺炎、新冠三重来袭
中秋国庆长假需注意自我防护
01
近期各大医院门诊发烧病人剧增。据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报道,9月开学以来,上海儿科医院迎来了一波就诊小高峰。据悉,从上周开始出现发热的患儿一直在增加,门诊量较9月1日前增长了30%,周末就诊高峰期,单日挂水人次可达900人。
根据复旦儿科医院数据显示:近期儿童发热主要集中在甲流、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其中,甲流单日检出达100多例,较9月1日前增长了30%。

支原体感染在今年6至7月出现了一次小高峰,8月下降后,9月又现增加趋势。由于支原体感染容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部分症状重的患儿需要阿奇霉素静脉补液一周左右。
支原体肺炎虽然症状上和普通感冒或流感十分相似,但它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病原体。如果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家长自行购买感冒药或消炎药给孩子服用,不但不对症,还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而新冠病毒目前国家采取“乙类乙管”政策,主流观点认为新冠病毒会与人类共存一段时期。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依据免疫力周期推测,下一波新冠病毒流行可能出现在11月份左右。
0
2
国家疾控局最新通知
9月22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目前新冠及其他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在落实好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预计假期全国传染病疫情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
国家疾控局表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较长、公众出行意愿较强,人员跨区域流动、出入境人数和聚集性活动将会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假期出行前,公众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提示,及时了解相关传染病防控知识,合理安排行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暂缓出行;
旅途中,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客运场站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假期出行期间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外出时做好防蚊虫叮咬措施,前往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自然疫源地时不接触疫源动物及产品,有可疑猴痘接触史的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返程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外出史。
0
3
个人如何防治
甲流、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能会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要避免近距离接触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患者。出现流感要及时就诊,打喷嚏或者咳嗽注意遮掩口鼻。勤洗手,戴口罩,室内常通风。流感季节尽量少去或不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保持好心情,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自身抵抗力。
来源:新浪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