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法律史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昕杰:《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载《法律史评论》第21卷,巴蜀书社,2023年秋季卷,序(发表时文字略有删改)

刘昕杰,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罗志田教授曾引清儒陈澧“为学是一片欢喜境界”之语,论及“学习本应当是愉悦的事”(《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第3-6页),他希望现代学术能够“重拾或鼓舞一种‘乐’于‘道’、乐于学问的风气”。我想,这一风气形成需要主客观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学者要能一心追求学术、因学有所得而心生欢喜;另一方面,需要有较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成果发表的环境。让学者在学有所获正升起欢喜之意时,不至于愁困于发表,甚至因为发表困难而不再继续喜欢的研究。

通观当下的法史学界,本科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课业和以保研加分为目的的活动;硕博士生面临着小论文发表和毕业难、就业难的挑战;学术青椒遭遇着非升即走的长聘考核困境;中年教师想要在法学院校立足还得报课题评头衔。从学生到老师的所有科研考核,都重在一个“快”字。以青年老师为例,三年要获得国家级课题,五年需发表十来篇核心期刊论文,才能填满考核的表格。相较于部门法学者的论文产出速度,为了在法学界站稳脚跟,法史研究者只能选择成文快、发表易的主题,论文还需要凸显法学的问题意识,以便在重视转引率的期刊评价中不至于让编辑为难。这样的学术环境让需要厚积薄发的法史学者身心俱疲,无法选择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与研究范式,开展持久而宽松自在的研究,而是陷入焦虑、苦闷乃至悲怆的学术氛围之中。宽松自在的学术环境不可得,学术研究的“欢喜境界”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在《法律史评论》创办之初,学术环境虽不止于此,但也有了趋紧的态势,里赞老师与我决定通过集刊来扩大法史研究的交流,更多地还是要展示四川大学在近代法律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幸蒙学界同仁不弃,一路陪伴,尤其是在法律出版社丁小宣老师和陈慧老师的支持下,法律出版社连续出版至2017年的第10卷,又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芮素平老师的支持并改为了半年刊,每年两卷出版到20卷,历时十六年。近年来已先后被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北大法宝、中国集刊网等知名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于2021年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2023年,集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六种法学核心集刊之一、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刊物奖的六种史学获奖集刊之一在法学和史学界均获得了充分认可。同时,《法律史评论》还是少有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的集刊,因此成为目前法律史学术成果的重要发表平台。

《法律史评论》所载论文的转引率并不出众,但仍陆续被纳入多项核心集刊的评价体系,可见学术评价体系已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着微调。科研主管部门近年来多次行文,重视和扶持包括法律史学科在内的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如果这种趋势得以持续,法律史学的学术环境应该会有更可想象的未来。不过,仅就当下高校之间的排名竞争和人才争夺状况看,既有的学术生态在短期内应该很难有根本性的逆转。

《法律史评论》自创办以来,一直以文稿质量为先,既发表过资深学者的大作,也刊登过本科生、硕士生的论文。仰赖学界同仁慷慨赐稿,近年来的来稿日益增多,虽然我们一再扩充两卷的篇幅,但论文的采用率也仅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大量优秀的论文因为篇幅所限无法刊登。集刊编务都是在读博士生兼职担任,回复时间固不能让作者满意,刊发周期也日益延宕,确定用稿后都几乎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见刊,如出版时遇到特殊情况,作者与编者都只能翘首期盼却无能为力。鉴于这种情况,经反复考量,我们决定自本卷起回归成都的出版机构,由在文史古籍出版领域享有盛誉的巴蜀书社负责集刊的编辑出版,在吴焕姣老师编辑团队的支持下,出版频率将增加到每年四卷左右,以最大程度地为优秀的法律史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可能。

扩版增刊会给我们的出版成本和工作量带来艰巨的挑战,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的刊载,并通过法史本硕论坛等学术活动大力扶持法史青年学子。我们新增了一些固定的栏目,如学术访谈等,对于论文和书评,我们会更多以专题方式集中发表,促进学术对话和问题意识的形成,做好法史学术共同体建设,将《法律史评论》做成法律史学成果发表、论点切磋、学术传承之地。我们也呼吁有更多的学术评价机构和期刊编辑单位能够看到基础学科的不易,一起来做学术生态的改变者:考核单位更重视代表作本身质量而不受期刊等级所限;期刊编辑更看重论文的学术价值而非转引次数的可能;研究者更愿意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寻找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而非迎合时势和发表需求。若果能如此,虽不能使人人达至学术研究的欢喜境界,却能为学术研究开辟一片片欢喜的自留地。

在这片欢喜境界的整体风气到来之前,通过这次改版,我们多刊载几篇文章,缓解现实中法律史论文发表之难,也算是为欢喜境界创造更好的客观环境略尽些绵薄之力。

2023年9月于明远湖畔

法宝新AI·智能写作

无论是工作汇报,产品介绍,还是法律研究报告、市场宣传文案,法宝智能写作系统都能为您提供高质量写作支持,满足法律工作者日常学习工作中各类领域的写作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全面助力您的文案写作。您可以在平台上选择不同的写作模型,输入关键词和要点,即可自动生成文档大纲与内容。平台内嵌法宝V6数据库,让您的内容创作有据可依。与此同时,智能写作平台还支持实时对生成文档进行修改和优化,确保文章撰写的准确性。

—— 系统亮点 ——

“一键生成文章大纲”——输入关键词和内容要求,即可自动生成文章大纲,为您提供创作起点和清晰明了的写作思路。

“智能生成文章内容”——GPT模型结合法宝数据库快速生成逻辑自洽、内容丰富的文章。

“法宝V6数据库支持”——查阅生成结果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术期刊等信息。可准确理解法律术语,帮助生成符合要求的法律文件;能够自动匹配对应法律法规,实现法理逻辑处理自动化,增强文章权威性与可信度。法宝智能写作能及时跟踪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避免使用已失效或废止的法律条文作为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任编辑 | 张馨予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