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震林

很多人都知道孙中山有个“雅号”叫做“孙大炮”。据说,所谓“大炮”,源于粤语“车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一个人什么话都敢说、无所顾忌,其中不乏“戏谑”的成分。

在中国近代,著名的“大炮”除了孙中山,还有“徐大炮”徐四民(《镜报》创办人)、“洪大炮”洪深(电影导演)、“傅大炮”傅斯年(台湾大学校长)等。

在中共的高级干部里,也曾有一个人被称为“大炮”,那就是谭震林。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20年代初期,他就投身于革命,并跟随毛主席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

由于他率真耿直、敢怒敢言,故而赢得了“谭大炮”的称呼。除了这个称呼,他还有“谭老板”的别名,包括毛主席都这么叫他。

“谭老板”的别称源于1940年3月,当时他被派去“苏太常”、“澄锡虞”地区(苏州、太仓、常熟、江阴、无锡一带的简称)工作。为了确保安全,谭震林借用了一家绸布店老板的名字搞了良民证,并且着雪白的衬衣、毛料西裤,外披哔叽长衫、头顶黑色礼帽,走路时前呼后拥,俨然一派“大老板”的神气。谭老板的称谓,从此延续下来。

介绍见下行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39年春,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军部。左起:项英、周恩来、陈毅、粟裕、谭震林

介绍见下行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48年11月,由邓小平任书记的五人总前委。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解放战争的后期,谭震林和粟裕二人作为华野的军事首长,与中野的军事首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五人共同组成了总前委,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三十多年后,谭震林在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作报告时,因为邓的“我有淮海”的说法(意思即“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而再次显露出其“大炮”本色,气愤地说了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有说法称,谭震林说这番话时,《淮海战役史》编写组的成员石征先在现场。

不过,这个说法是存疑的。因为该书编写组的另一个成员傅继俊对于此事给出过另外的说法,称:他尽管当时未在现场、但是“询问了当时在场的纪念馆馆长、讲解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谭震林除了讲碾庄战斗,在纪念馆没有其他活动,更没有做什么报告。”

但是,谭震林如果真的说过这些话,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因为类似说法并不是他头脑一热的“放空炮”。早在1967年3月,杨成武就在全军军以上干部会上点名道姓地驳斥过:“邓小平认为自己有两大功劳,一是他认为淮海战役有了不起的功劳。这个问题要戳穿,谁都知道,淮海战役从头到尾,整个的都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

“在前线工作的有刘伯承同志等许多人,有广大群众的努力,怎么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他自认为‘你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指林彪,如去注),我从南京打到成都’,‘你有辽沈战役(指林彪,如去注),我有淮海战役’,自以为了不起,他把大家的功劳都归到他的帐上……”

1939年,谭震林与葛慧敏在皖南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谭震林与葛慧敏在皖南结婚
谭震林与妻子葛慧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震林与妻子葛慧敏

有研究者根据党史军史存档的电文记录查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才成立的总前委,直到战役结束,没有下达过一道命令;相反,在粟裕下达的攻击命令中,白纸黑字对邓所在的中野作过明确的兵力部署。

从电文上看,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结结实实地指挥过中野的陈和邓。另外,根据主席的卫士李银桥的回忆,主席也认为在淮海战役中、粟裕的功劳最大。据李银桥介绍,淮海战役结束后,主席在陈毅、邓小等都在场的情况下,曾多次表扬粟裕说:“我晓得的,粟裕的功劳最大!”但主席表扬粟裕的话就是传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