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魅 力》

——参观鄂尔多斯“伊利”奶厂有感

在这片白色的建筑群里

我终于领悟了何为白色魅力……

不是哈达那种白

也不是云彩那种白

更不是蒙古骒马的那种白

这种白 无比锋利

具有一种搅动人心的风仪

参观现代化了的伊利奶厂

我才明白

“白”不该与“穷”搭配为成语

这里的白 已与贫困划界

成为了营养科学的代名词

光芒四射

辐射到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 都要喝这白色的奶

而“伊利”只独此一家

产能扩大再扩大

而奶的源头是牛

牛奶的有限与无限

取决于“伊利”的人

取决于伊利人的头脑与科学

于是 乳牛的奶

源源不绝

将这种别样的白

烙印在了世人心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 花》

——谒成吉思汗陵有感

成陵祭坛上那盏燃了几百年的酥油灯

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笼罩着

一如前世的黑暗

为英烈的闪电所驱散

隐隐绰绰里

我看见有匹白马在飞

飞的动作很自如 也很自在

在这凛冽而又充满情意的殿坛上

总之 是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宗教哲学存在……

白马非马 骑者横扫了欧亚

袅袅青烟里

我看见有流沙样的马队与流沙样的条阵

在拓展自己的疆界

我看见北欧那美不胜收的山间

耸立着的蒙式公主殿

殿角的风铃 清越如鹤鸣

有一种大国风范……

眼下 青灯如炷 往事如烟

历历往事全都在壁画里一一呈现

即使进入风烛残年

残年之风烛

仍能烛照世事万象 哀乐人间

且将所有的爱恨情仇统统放下

放不下的只剩这炸开的酥油灯花

灯花荧荧如豆

如豆的灯花

点缀了万里江山 巍巍华厦

或许

谒陵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而我

总觉得有一股英雄之气

在胸腔里久久回旋……

行走于鄂尔多斯高原

秘葬点遍寻不见

成陵给了我以寄托以慰安

让我的心变得年轻而强健

此刻 只要圆睁开我的双眼

望一望远处的世界

在这片草的王国里

擘画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圈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守护着它 眷爱着它

一如这世代相传的守陵者

培育的酥油灯花

常开不谢

直至永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 葬

——与康巴什牧人谈死生

子夜 在康巴什帐幕

与老牧人德利克阿爸谈死生

话题虽沉重

却谈得酣畅淋漓

无一丝半点儿恐惧

谈及遥远又神秘的葬仪

搅乱了我的心绪

对于自然崇拜的古老遗存

竟产生了向往与认定……

尽管当地的实施者

是狼而非鹰

都是还大自然一个干净

赤条条来去

不留痕迹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契合了生态科学的轮回定律

自此 我打定主意

作一头草原老狼

带着半饥饿状态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游弋

摆脱都市的喧嚣之苦

电诈之欺

放弃雍容与富贵

同甜甜的狐独与淡淡的苍凉结侣

直至生命的尽头

用类似于天葬的方式

回馈大自然

回馈这片最后赐予我关爱的土地

这弥满了青草芳芬

散发着奶香酒醇

弃绝了私欲贪婪 虚伪矫情的土地

这拥有着坦荡辽旷 富饶丰沛

举步能跑马 抬头能顶天

站着不弯腰 躺下无噩梦的

包纳万象的土地……

不要告别 不要花圈

也不要眼泪和哭泣

只须放下身段 钻进充满青春气息的草窠里

来一次堂而皇之的

干净利落的

华丽变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凡华先生,著名作家、诗人、编剧。新加坡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中国主席,历任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中国线装书局总编辑等职务。著有诗集《洞庭军号》《辽远的地平线》《士兵的维纳斯》,散文诗集《绿雪·野性的土地》,散文集《月蚀》,长篇小说《碧血黄花》,中篇小说《桐花雨》,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战》《牺盟·牺盟》等。作品《最后一战》《韶山红松》《政委上山来》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曾凡华与诗人、作家合影、曾凡华采风、曾凡华参加诗会等照片)
曾凡华先生,湖南溆浦人,夫人爱莲,贤淑聪敏,举案齐眉,幸福美满(曾凡华夫妇照片)。曾先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又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系文化管理专业研究生班。1968年入伍,197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军衔为大校。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全球机构新加坡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中国区主席,曾凡华先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积极参与中外诗歌艺术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国文化与文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