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曾经的同事姓刘,今年已经40多岁了。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2岁正在读初中,而小儿子5岁还没上幼儿园,据说是为了省钱。在他妻子生完二胎之后,她由于产后抑郁症而产生了心理问题,最终选择了自杀。由于家庭中只有刘吉生一个人能够工作,他不得不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的父母虽然有微薄的退休金,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还不够支付他的医药费用。在这个城市里,除了拥有一处老破小房子外,他们的生活水平真的很一般。刘吉生在36岁那年跳槽来到我们公司,主要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他非常勤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由于他的形象和年龄的限制,他的业绩一般,收入也只是刚好达到了团队的平均水平。经理对他又爱又恼,爱他是因为他对任何苦差活都无怨无悔,总是主动去处理那些难缠的客户和小单。而恼怒的原因则是他的业绩和收入与他的付出不相匹配,但却没有办法找出他哪里做得不好。他常常在团队建设活动时带着孩子一起来,而且对每个同事家庭的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以前,每当业绩达标后,公司都会给销售部门发放一笔奖金用于团建活动,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去吃饭和唱歌,偶尔也会去农家乐玩一天。

刘吉生刚来公司的前几年还比较守规矩,遵守着“团建不带家属”的规定。有一次,在月末的最后一天,他凭借着一笔回款才达到了销售目标。但是,他以他母亲生病、需要在家照顾孩子为由,推辞了参加团建的活动。于是,同事们建议他把孩子一起带去玩。刘吉生的大女儿很文静,懂得礼貌,当同事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她会一一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脸上泛着红晕,跟在大家后面,不需要别人太过操心。小儿子则非常活泼好动,在车里上蹿下跳,吃饭的时候随意转桌子,遇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把它们全部拿到自己面前,稍微不如意的时候,还会撒泼耍脾气,需要好几个人去哄才能安抚下来。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刘吉生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粗糙,他的儿子随地大小便,找到一个草地或树根就任性地解决,完全不顾旁边是否有女同事,而离他们不远就是卫生间。这让很多同事都心里不太舒服。再加上之前有传言说他的妻子之所以得了产后抑郁症,完全是因为他的原因。这样一来,这位同事在公司内部成为了一个“公敌”,让很多人不屑和厌恶。

直到这位同事辞职后,经理才揭示了真实的原因。在场的每个人听了经理的解释,无不感到心痛和后悔。

最奇葩的是,自那以后,每个月团建,刘吉生都会带两个孩子来,还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介绍——“这是刘叔叔,他家女儿跟你同年级,在**学校读书,离你们不远”、“这是李阿姨,他儿子比弟弟大一点儿,也很调皮,最喜欢奥*曼”、“这是小王叔叔,单身,还没成家,他住在解放路336号,6楼”······在被介绍的时候,同事们都惊奇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家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情,刘吉生都门儿清。这个事情经不起推敲,往大了说,是同事之间平日关系密切,言语间流露的信息,被关心自己的人记住了;小心眼儿一点,就要琢磨刘吉生到底想干嘛?对所有人的家庭住址和情况都了如指掌,比HR知道的还多?一来二去,有人在讽刺刘吉生带孩子蹭饭之余,就嘱咐大家小心一点儿,别被有心人算计和钻空子,什么时候被人卖了都不知道。暗喻刘吉生有心计,而且也对他带家属的行为心生不满。这话传到刘吉生的耳中,在又一次月头聚餐时,他端起酒敬了全部门一杯,说“给大家添麻烦了,主要是我平日工作忙,家里条件也不好,从来没在外面吃过饭,聚餐时,就想带孩子们出来解解馋,如果给大家带来困扰,我很抱歉,以后不会再这么做了。”这番话,说得我们暗暗红了眼。

经理主动发言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知道你养两个孩子不容易,没有人会计较的。以后聚餐时,还是把小朋友带上吧,我们都是同一个公司的,没关系的。”一些之前有些狭隘看法的同事嘴角一撇,也同样表示:“对,对,孩子吃不了多少,没有人会计较的,还是带着吧。”

然而,刘吉生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不满而改变,反而做出了更加过分的行为。本来大家都以为他们说的只是客套话,以为同事们听后就不会再带孩子来蹭饭了。但是,谁知道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有一次,他居然把父亲也带来公司,并且还庄重地介绍给每个同事认识。虽然事后,他单独给了管钱的人父亲的饭钱,但是这个行为再次引起了非议,有人愤愤不平地说以后也要带家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刘吉生做出了更加令人费解的行为,这引起了当事人的一致抱怨和怀疑,也彻底拉开了自己与同事们之间的距离。他深夜带着孩子去探访同事的家。最初得知这个情况是经理私下问我们,是否知道刘吉生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对此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刘吉生那段时间经常半开玩笑地对其他同事说:“什么时候到你家玩玩啊?”而他选择拜访的对象多半是与他关系尚可、已婚并且成家的同事。这种客套话一般都会答应下来,然而谁也没有在意,直到深夜被敲门,打开门一看,刘吉生带着两个孩子站在门外,手里还拎着一提廉价的牛奶。进门后,刘吉生说他带孩子来认识一下大家,互相熟悉一下。有时他刚好碰上主人家在吃饭,他也不客气,带着孩子就蹭饭。几次出现食物不够的情况,造成了一些尴尬和困惑。

在这个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邻居之间隔着一堵墙都存在隐形的界限,更不用说同事之间了。越界的人会被大家统一称为“不懂人情世故”的。因此,刘吉生的行为实在让大家难以理解,又不能直接指责,只能私下里互相抱怨。也有些聪明的同事和经理想法一样,推测刘吉生家可能遇到了问题,才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然而,刘吉生自己什么都没有说,既不向别人借钱,也没有提出任何请求,大家也只能互相猜测着并没有进一步追问。

埋怨、愤怒、误解,各种情绪在同事之间蔓延开来,甚至有人下班前开玩笑地问刘吉生:“你今晚不会突击到我家吧?提前声明,我不在家啊。”那半年的时间里,刘吉生的业绩连续两个季度垫底,在被淘汰的边缘徘徊,人也看起来萎靡不振,面黄肌瘦。经理生气地找他谈了好几次,但刘吉生都是“马上认错,坚决不改”的态度,经理还认真地问过他是否遇到了困难,但刘吉生只是苦笑一下,说没事,他自己知道怎么解决。当刘吉生辞职离开公司时,同事们如释重负,直到知道了真相后才感到后悔:刘吉生只是在“托孤”啊。

40多岁的中年汉子,哭着辞职,让办公室的氛围异常压抑,然而他还是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在被问起时,半开着玩笑说:“以后万一孩子给你打电话,希望能照应一下。”他走的很急,第二天交接,第三天就没来上班了。经理和老板对于刘吉生的离去,讳莫如深,情绪却明显低沉了很多。大家在惋惜又与一个人擦肩而过时,也隐隐松了一口气——再也不用因为聚餐时,小孩子的调皮捣蛋而烦躁,也不用担心半夜被敲门,被蹭上一顿莫名其妙的饭而伤神了。然而,更多的,还是疑惑,因为那个男人辞职和交接的那两天,他与经理的情绪都不对劲。没两天,又是聚餐,有个年轻的同事起哄,说突然没了刘吉生和两个孩子,大家可以放开了吃,再也不用担心被抢好吃的了。经理脸色一沉,放下手中的酒杯,欲言又止地看着他,终于还是什么都没说,站起来去外面找地方吸烟。那个年轻同事无所谓地掌了一下自己的嘴,又开始嬉笑起来。

刚刚发生的一幕,只是短暂地在大家的心头掠过:只要经理不生气,我们可以继续开心地玩耍。过了十几分钟,经理走了进来,问大家下班后要怎么安排。有人提议去唱歌,也有人说有事情要回家。经理犹豫了两秒钟,说:“等一下别急着回家,跟我一起去刘吉生家看看,他的时间不多了。”餐厅的喧闹声好像被经理的话吓到,瞬间变得安静下来,大家纷纷望向经理。他叹了口气,字斟句酌地说:“他得了晚期肝癌。”不知道是谁不小心把勺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哐”的一声,打破了餐厅的寂静。刚才那短短的时间里,大家都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还有内心的悲鸣。

大家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刘吉生每次带孩子来的时候都会认真地介绍他们;为什么他对同事的家庭情况和住址都如数家珍;为什么他宁愿带着被嘲笑的名声,在深夜里带着孩子去同事们的家,而且只会去那些有家庭有孩子的人家。原来他身患绝症,默默地忍受着,没有告诉家人,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更没有钱来医治。想想他每天都要面对身边人的怀疑和不解的眼光,还有无节制的嘲笑,他到底承受了多少沉重的压力呢?我们仿佛能看到,在每一次被嘲笑之后,当众人散去,刘吉生躲进卫生间,默默地承受病痛,然后吃药,吞咽下去,连同苦涩一起咽进肚子里。下班后,他带着孩子去拜访每一个亲友,只为了把孩子托付给大家,希望等他去世后,大家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照顾他们。当我们到了刘吉生家时,他正在床上忍受着病痛,他的女儿告诉我们,他一天只喝了一小碗白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好像已经不认识他了:他的眼窝深陷,皮肤干瘪,黄得不像人,生命力正在慢慢消失,仿佛死神就在床头等待着他最后一丝生机消失,然后带走他的灵魂。他的父母抹着眼泪无法开口,他的儿子懵懂无知地把脸贴在爸爸的腿上,兴奋地说:“家里来了好多叔叔阿姨,我们是不是又可以出去吃饭了?”每当我想起那天的情景,眼泪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一个多月后,我们再次去了刘吉生的家,陪着他的堂兄弟和女儿,送他去了殡仪馆,然后到火葬场,最后送他上了山。他的小女儿哭得眼睛红肿,抽噎地趴在奶奶怀里,问以后该怎么办?现场没有人不在唏嘘中啜泣。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