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相当于每8人就有1人患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令人畏惧。

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

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糖妈妈”,

避免生下“糖宝宝”?

糖尿病能否逆转、如何逆转?

九月起,广州日报健康有约持续推出“名医微课·健康会客厅”,邀请大咖专家聚焦糖尿病、骨关节炎及镇痛等慢性疾病的防治展开科普。

9月25日,以“糖尿病科学预防与规范治疗”为主题的“糖医共话圆桌会”首场推出,三位糖尿病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做客直播间,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娓娓讲述糖尿病可防可治,给“糖友”及其家庭加油鼓劲。

有些刚诊断出糖尿病的患者听说“糖尿病药物一用上就停不下来了,晚点用药能减少药物依赖”,因而抗拒用药,更倾向于用饮食和运动疗法替代药物治疗。“管住嘴,迈开腿虽然重要,但无法取代药物治疗。”李延兵强调,糖尿病需要终身用药管理,推迟用药并不能降低所谓的“药物依赖”,反而可能让并发症的防控更棘手。“当病情符合用药指征时,就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规范用药。”

点击回看全场视频

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莹

男士长出大“痘痘”

竟是糖尿病并发的脓肿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被称为“三多一少”,那没有“三多一少”,是否无糖尿病之忧?陈小燕以她最近治疗的一个病例给出答案:非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

这是一位34岁的男士,工作应酬较多,经常熬夜,夜宵不断,酷爱火锅与啤酒,体型也较胖,脸上、身上还经常会长“痘痘”。

两个月前,当发现颈后长了一个“痘痘”,他也并未放在心上,痒了就抓一抓。发现异样的是他的家人:“痘痘”在两三天后就变成一个大包,于是催着他上医院处理。没想到的是,接诊的外科医生很有经验,一检查就发现是个脓肿,在切开排脓后,还给他做了血糖检测,果然证实他的随机血糖值超过30mmol/L,“痘痘”是糖尿病并发的皮肤感染脓肿

患者最初不太能接受病情:“怎么可能?我没有体重下降,没有口干爱喝水,一点糖尿病‘信号’都没有!”后面经过系统、规范的诊断与治疗,这名患者病情向好。

“其实临床上发现,有非常多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是非常值得警惕的情况。”陈小燕说。

话题1

不同人群如何从蛛丝马迹里

发现糖尿病?

李延兵:

比如老人常常喊“腿痛”“手脚或关节痛”,可能是与糖尿病相关的有两大病变:

一是周围神经病变,常常从脚趾、指尖向上延伸,麻痛、刺痛、刀割痛等各种痛法都有,往往伴麻木感,走路不受影响且对称发生;

二是血管缺血性病变,表现为走路时走一会儿就痛了,停下来歇歇就好了,因为糖尿病合并血管狭窄导致了运动时供血不足,代谢产物堆积而刺激神经而疼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

陈小燕:

视力改变、手麻、脚麻、头晕、多部位皮肤发痒、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比如不明原因的反复感染、抵抗力不太好等,可能不像“三多一少”那么典型,但一些糖尿病患者确实会以器官并发症为首发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烂脚、脓肿、急性感染等。事实上,一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手术前检查或者孕产检查时发现病情的。

张莹:

孕妇中高血糖患者很多,既有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也有妊娠期首次诊断的“妊娠期糖尿病”。据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六分之一的新生儿在宫内面临母亲高血糖造成的流产、早产、发育不育、巨大儿等风险。

女性如果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出现超重肥胖、青春期出现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到了育龄期就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而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快也容易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还要警惕的是,有的“糖妈妈”以为“生完血糖就会正常回来”,产后放松警惕,也容易在产后进展为2型糖尿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莹

话题2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科学地

“管住嘴,迈开腿”?

李延兵: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等,而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是非常基本且一直贯穿的。

饮食上,要进行总热量控制,避免高热量、深加工的食物,搭配多样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食物以及蔬菜水果都要有合理的比例;运动上,每周有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二者结合,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与管理,延缓糖尿病的发生,配合实现糖尿病药物治疗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调节生活节律,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陈小燕:

不少人推崇低糖饮食、不吃主食,要注意的是,糖尿病防治、控制肥胖或减重等,需要总热量、升糖指数、升糖负荷等多方面考量,饮食更关键是总热量控制下做到均衡,蛋白质、糖、脂肪等摄入比例科学合理。

比如有一位病人,肥胖,患上糖尿病后开始不吃主食,多吃肉与菜,结果过一段时间小便泡沫增多,蛋白尿状况严重,他本来就有糖尿病肾损伤,在蛋白质摄入控制上有要求,盲目主食换成肉就加重肾负担。

所以,“管住嘴”,是要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纠正以往不好的习惯更重要,而不是采取“不吃主食”等极端饮食方式。

张莹:

“糖妈妈”作为“特殊人群”,科学的饮食与运动管理就更加重要。需要根据不同孕周,调整糖尿病饮食方案,让孕期体重能合理增长。我国女性如果孕前体重指数正常,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值应为8-14公斤左右;如果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要控制,反之可适当放宽。值得提醒的是,孕期减肥万万不该,孕期体重应该有合理增长。

饮食应注重均衡合理,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占比合理,并摄入一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基石,优先推荐优质碳水,可以选择中低升糖指数食物,比如杂粮饭、全麦面包、薯类等,同时要注意避免精加工、深加工食物高占比摄入,例如“白粥”升糖指数就很高,不建议大量进食。如果在孕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血糖控高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防低”,在总热量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在三个主餐之间,安排两个小加餐。

另外,糖妈妈在孕期也需要适当运动,例如慢走、散步、韵律操、太极等舒展运动都是推荐的,配合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快。

话题3

有哪些效果显著的

降血糖治疗?

李延兵:

在基础药物治疗方面,普通人群多采用二甲双胍,如果二甲双胍控糖效果减弱,可联合其他作用机制不太一样的药物;对于严重高血糖患者,要及时采取胰岛素治疗。

要特别提醒的是,临床上往往有患者以“有没有症状”作为是否治疗的依据,这是非常严重的误区。要知道,高血糖状态得不到控制,各种慢性并发症将影响眼睛、肾脏、心血管、脑血管、下肢血管等,后果严重。

患者也不能盲目坚持单靠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肯吃药来治疗。如今一些药物不仅可降糖,还能帮忙管理好体重,还有很好的心肾保护作用,完全不必对降糖药产生畏惧。

陈小燕:

在肥胖型糖尿病多学科管理方面,我们团队做了十几年,病友们共同的特点是肥胖,不仅血糖,就连血脂、血压、尿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还很多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人的睡眠是为身体加油,恢复精力的,而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却处于死亡高风险压力下,从改善这一点出发,团队针对性解决其夜间缺氧问题,从而改善血压,恢复精神,甚至一定程度减重。

如果患者严重肥胖,达到手术指征,团队外科医生通过手术一步到位解决总热量控制不良导致肥胖问题。

张莹:

孕前超重肥胖,或孕前即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会明显增高;另外上一胎有妊娠期糖尿病,再次怀孕,例如二胎三胎时再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是明显增高。因此“糖妈妈”的防治,要从孕前开始,超重肥胖者应适当减重,改善高血压、高血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首先将这些风险减至最低。

针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不理想,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比如孕期胰岛素治疗,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经过我们团队的努力,保障了大量的孕前存在糖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收获了孕期的健康平安,取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话题4

糖尿病能否逆转、如何逆转?

李延兵:

每一位糖友都在追求糖尿病逆转或缓解,这已不再停留在“愿望”阶段,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机会,比如病程较短,仅2年至5年,患者的胰岛储备还可以,是能实现逆转的——早期管理好血糖,良好的代谢记忆效应下,尽量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病情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约7、8,患者较年轻、较肥胖,可通过强化生活方干预,严格饮食管理,强化运动,可使血糖得到控制。具体来说,四五个月内,患者总热量控制仅为平时的1/3;每天快走1万-1.5万步,每周还要两次训练肌肉的锻炼,严格的措施使体重明显下降10公斤-15公斤,诱导血糖恢复至受控,不用降糖药治疗。体型非常胖,比如BMI指数超过32-35,无法生活方式干预管理好的,还可采取腹腔镜下行袖状胃切除,较安全地达到诱导逆转。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数值9以上,BMI值没那么高,可应用已成功探索20多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2-3周的强化降解方式,让患者的糖尿病在1个月-3个月内进入缓解阶段,避免高血糖产生的毒性伤害细胞,再管理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血糖。强化治疗不仅可控制血糖,外源胰岛素替代功能,同时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让患者胰岛得到充分休整。据统计,对于平均起始血糖在10以上的患者,诱导一年期缓解成功率约为60%,2年期缓解成功率为45%,最长缓解期甚至可达十几年。

更重要的是,应用强化治疗缓解,后续治疗与管理相对简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血糖高了及时处理即可。有的病人可完全不用再服降糖药物,有的仅用一两种药就可管好血糖,为后续长期血糖控制打下非常不错的基础。

医者心声:

可防可治 早期管理 健康生活

“首先要有信心,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能够早期管理,就能有正常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其次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凭感觉管理病情,加强指标监测,控制到正常,才算真的管理好糖尿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

“糖尿病可能让你不情愿地改变生活方式,但改变会带给你获益,甚至比从前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

“糖尿病防治应以预防为先,尤其是‘三高’人群、超重肥胖或久坐不动者,行动起来,积极改变,培养长期良好的生活方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莹

文/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