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三危山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绵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前秦建元二年(366年),高僧乐尊经此,见三危山状如千佛,始凿莫高窟。然而在离它大概1200公里的定西市渭源县,也有同名之山,这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1】

三危山是敦煌一个比较小众的景点,它指的是与莫高窟面对面相立的一座绵延60公里的山系。

三危山是中国古籍中屡屡出现的名字,如果敦煌这座山是真正的三危山,那就意味着在上古时期,华夏文明其实早就涉足这一块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危山怪石嶙峋的地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又讲:“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很明显这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三苗在荆州、洞庭一带作乱,被舜帝所败,舜帝把三苗从现在的洞庭湖一带迁到了三危山,也就是敦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

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传说,对此事的描述更为生动:当年舜帝押着三苗王晋云子和数万人西行,来到今天张掖附近的焉支山时,西王母派负责胭脂种植的两位女弟子出来迎接。舜帝随着她们登上了鸾鸟山,乘鸾鸟赴瑶池,拜见了西王母。舜帝听从了西王母的意见,将三苗王晋云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员则分置于河西走廊各地。

从文明传播的角度讲,这是一次中原文化西传的过程,“以变西戎”的意思是要把中原来的三苗,安置在河西走廊各地,和这一地区的戎人共同生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改变原来三危地区西戎的文化落后现状,使之归化。

而“三危既度,三苗大序”的意思是说,后期大禹在治理西域水患的同时,还大力开发敦煌,安抚由舜帝押运迁移到三危地区的三苗人,使得这里的社会秩序得到改善。

可以看到三危山由青褐色石头山组成,山山相连,绵延不断,岭岭相距,沟壑纵横。它的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断崖上的莫高窟遥遥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莫高窟就是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于是才有了千年莫高窟,有了“三危佛光”、“沙岭晴鸣”和莫高窟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三危山才终成文化名山。

在敦煌,人们多将注意的目光投在莫高窟上,因而三危山大多都不在人们游览寻访的目的地之中。

通往三危山的公路,与莫高窟是同一条。与公路相伴的是沙漠中难得的水源——大泉河。西北大漠的河流在秋冬枯水期时,只有一股细小的清泉,缓慢地流淌。河水的西侧是莫高窟,东侧就是三危山。

2】

穿过三危山的山门,两侧高大的怪石耸立,将路挤在中间,张牙舞爪。碎乱的石块,或大或小,或推挤在路边,或悬于崖壁之上,好像说话的声音震动都会将其摇下,干枯的草枝被风吹作一团,任意地滚动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谧的三危山

相传古时的三危山,人烟稠密,花草遍布。西王母最早住在三危山上,她若出门远行,便让一只美丽的三青鸟送信引路。有一次西王母外出,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的三危山突然烟雾弥漫,燃起了熊熊烈火。三青鸟虽然奋不顾身地灭火,终因身单力小,未能扑灭大火。西王母归来后,使用法力灭了大火,但风光秀丽的三危山已被烧成光秃秃的一片,西王母也只好搬到瑶池去住了。

后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听了“三青鸟”的故事,作诗一首:“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因此三危山不仅成了古史上的名山,而且成了神话中的灵山。为了向神灵祈求保佑,历代都在三危山上修建了庙宇,香火不断。

现在的三危山,除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老百姓会进山上香之外,已经鲜少有人来此。

绕过一道道山弯,山路逐渐平直,山门牌坊、王母宫、观音井、阿弥陀佛殿、观音殿、龙王庙、平安庙、释迦牟尼大佛等庙宇宫观建筑,一一出现在视线里。

3】

来到山顶,整个三危山都尽收眼底,它雄奇险恶,我们像是一步就进入了蛮荒时代,在三危山后山,有闻名天下的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实地勘察,三青鸟的传说和“窜三苗于三危”的说法,会有线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旱峡玉矿矿洞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旱峡玉矿的山料

旱峡玉矿遗址是由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组成的采玉聚落遗址。经调查确认玉矿矿脉三条,确定矿坑、岗哨、房址等各类地表遗存188处。

2019年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矿坑、岗哨等12处,其中地面石砌房址1座、半地穴式房址5座。早期为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碳十四测年为距今4000年至3700年,晚期为骟马文化遗存。这一考古成果成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进一步证实了河西走廊玉料东传这一事实,也说明至少在夏时,三危山一带已有先民活动,这条“玉石之路”对后来“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这对于研究丝路沿线人们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学者赵炳林的文章《两座三危山释疑》曾说:“天下有两座三危山,一座在敦煌附近,因其有三峰,高耸挺拔,危如累卵,故曰三危山。一在青海境内,这里的‘山’指的不是一峰一岭,而是指的一广大地区,真正历史上的三危山应在青海境内。”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