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地铁欠薪数月”敲响了警钟:不要只图建地铁一时爽,更重要的是地铁能不能保本运营,或者赚点小钱,如果不能如此,还是别建了。
作者:施南(抱朴财经评论员)
在社交媒体上,多位自称昆明地铁一线员工的网友,称其工资正在被拖欠。记者联系到部分昆明地铁的员工,他们证实了这一消息。(《中国新闻周刊》)
因为没钱,所以有一些事情发生,这不是昆明第一次因此上热搜。
5月份,一则“昆明当地银行口专家路演纪要”截图在业内流传,涉及“昆明市级资金非常紧张,包括交投、产投、轨交等已经至少3个月没工资可发”等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5月24日,昆明市国资委网站发布声明称此信息是“不实信息传播,给昆明市国有企业和有关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已经采取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们当然只能选择相信昆明市国资委,毕竟是官方机构。
不过,事情还在延续。
01 手里土地难以变现
《界面新闻》7月9日推送了一篇新闻《昆明城建投资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城投债下半年怎么投?》。

这是官方媒体的报道,这一次,昆明市国资委没有出来发声明。
事情很简单,2020年4月28日,昆明城投与云南保利实业有限公司就昆明市官渡区巫家坝中苜蓿村项目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及《合作开发协议备忘录》,云南保利向昆明城投支付了3亿元合作意向金,后项目合作终止,昆明城投仅退还1.5亿元。
法院判决昆明城投返还原告还钱,并支付违约金。6月13日,因昆明城投未按照生效裁判文书履行义务,原告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标的为225005866元。6月28日,昆明城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图源: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
昆明城投面对的是央企保利,居然都敢……看来是真缺钱了。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懂,不就是老赖嘛。
昆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两年来,昆明当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正在急剧减少。从2019年到2022年,三年期间,昆明的土地出让收入从近千亿元下跌至2022年的百亿元。
昆明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昆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23.6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70.4%。2019年,昆明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915.7亿元。

▲昆明城区
土地卖不动,城投还有什么?
昆明地铁的情况非常类似。
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交投”)拥有各层级子企业25家,包括昆明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
昆明交投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资产总额852.34亿元,负债465.93亿元,资产负债率54.66%,相较去年末略降。
昆明轨交已经被多家机构下调信用评级,上海票据交易所6、7、8连续三个月所公示的持续逾期名单中,昆明轨交均榜上有名,累计逾期发生额4.3亿余元。


▲图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政府手里土地是多,但难以变现,自然就困难了。
以前是一边建地铁,一边卖地,或者是公布一个地铁规划,就可以开始卖地,真的是爽歪歪。
但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已经发生变化,大家不认为房子越多越好,事情就不同了。
2022年,昆明轨交实现营收6.29亿元,同比下滑26.2%,归母净利润7935.15万元,刚性债务余额994.6亿元。
今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润1.52亿、1951.67万元,但刚性债和短期债务余额分别为:982.12亿、88.11亿,其实就是负债千亿了。
公司“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2022年一季度为2.17亿元,今年一季度只有1.09亿元,工资的发放确实遇到了困难。
02 不要只图建地铁一时爽
卖不动地,就只能指望政府补贴了,偏偏昆明也没啥钱。
2022年,昆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5.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下降13.6%,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26.7%。
而地铁的各种成本都非常高,补贴不到位,后果可想而知。
昆明地铁亏损是肯定的,其他兄弟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

2022年各地地铁的年报显示,扣除政府补助,只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四地地铁盈利,其中武汉地铁盈利14.83亿元,数量最多。
而今年上半年,从已经公布财报的28个城市地铁看,共有15个城市地铁补贴额在2亿元以上,扣除补贴,23个城市地铁处于亏损状态。
地铁应该叫“补铁”,因为没有补贴,地铁根本跑不起来。
这其实也是问题的核心:过多把轨道交通的运营、盈利押宝在土地上,而不是专注于地铁本身的造血功能,当土地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不仅仅地铁项目如此,很多项目都是如此。
摊子铺得太大,收益乏善可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困难的。

今年上半年,多地传出地铁项目被砍的消息,而且城市建设地铁的门槛都被抬高了。
以往,一个城市想要修建地铁,其GDP和财政收入,不得低于1000亿元和100亿元。
但2018年以后,GDP和财政收入需要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300亿元,翻了3倍,市区人口则需要达到300万以上。除此之外,对客流量也有了明确的规定,0.7万人次每日每公里是客流量的基本线。
现在看来,很有必要抬高门槛,避免地方的投资冲动。
“昆明地铁欠薪数月”也敲响了警钟:不要只图建地铁一时爽,更重要的是地铁能不能保本运营,或者赚点小钱,如果不能如此,还是别建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它揭开的是过去狂飙突进的大基建时代的一角,但这一切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更为复杂的收尾阶段。
未来怎么办?缩减开支,精细化运营,不再扩张,继续降杠杆,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才是正道。
永远不要和常识和趋势作对,否则一定会付出代价,早晚的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