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变数不断,很多时候,出人意料的反转就发生在顷刻之间。
正当俄乌局势持续胶着,引发各界关注之际,印度与加拿大之间的外交纠纷又发展成了印度与“五眼联盟”之间的争斗,另一边,紧张的纳卡局势仍在升级,以色列频繁对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发动空袭,也在令巴以局势不断升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内部也乱套了,发生了3件值得关注的事。

第一件,究竟要不要买美国武器,法德发生了激烈争吵。
近日,德国正在牵头搞欧洲“天空之盾”项目,旨在通过欧洲国家统一采购防空设备和导弹,从而建立一个欧洲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需要参与国一起采购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系统,其中就包括德制“红外成像型后继弹系统”、美制“爱国者”导弹系统以及以色列的“箭-3”系统。
然而,对于德国这一主张,法国表示了强烈不满,称过多购买欧洲国家以外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美制武器,并不能增强欧洲的自主权,反而将令欧洲“处处受限”。德国则反驳称,加快装备速度才是关键,不应纠结于采购哪个国家的武器装备。
为此,法德双方争吵不小,关系一度紧张。
其中,法国担忧所在,明面上是过多采购美制武器,将令欧洲陷入“受制于人”的处境,毕竟德国的主张中,除了德制导弹系统之外,美制“爱国者”导弹与以色列的“箭-3”系统有很大相似性,这就相当于欧洲的防空安全有很大一部分要仰仗别国武器。

但实际上,法国这次表示反对,其实也是在表达德国没有将法国武器纳入采购名单的不满。
毕竟,这是一个大项目,需要的武器装备量非常庞大,选择哪国武器,就将为其送去巨大利益。但很显然,法国并不在获益范围之中,表达不满也在意料之中。
更关键一点,英国“脱欧”后,法德隐隐有了争夺“欧盟老大”位置的迹象,德国主张采购美制武器,其实是在向法国施压,削弱其在欧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意识到利益空间受挤压的法国,自然会翻脸。
而这,不仅凸显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与裂痕”,更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欧洲自主化”进程。
然而,正当德国忙着与法国争吵之际,一个坏消息传来了。

第二件事,德国士兵在俄乌前线被俘,局势或再生变数。
24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军人员的话报道称,俄军在前线击毁一辆德国援助乌克兰的“豹”式坦克时,俘获了一名身受重伤的驾驶员,随后此人用德语喊话“别开枪”,并反复说自己不是雇佣兵,而是德国国防军士兵,与坦克内的其他乘员一样,同属于一支德军部队。
尽管,俄方第一时间对这名驾驶员进行了急救,但他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身亡。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爆炸性消息,一旦被证实,就相当于对外表明——美西方已经开始出兵介入俄乌局势,俄乌冲突也很可能演变成俄与北约的对抗。
一来,如果德国已经出兵,那么美英法等国估计也不会作壁上观,很可能也悄悄派出了军队介入俄乌冲突。

二来,近期美英法德等国不断对乌军援,援乌武器也五花八门,这对乌军素质来说是一大考验,即便美西方表示,已经在对乌士兵进行培训,但不见得能迅速且熟练地上手操纵西方装备。
如此一来,西方援乌武器究竟是乌军在使用,还是援助国士兵在操纵,将存在一定未知数,而两者区别,对当前局势来说有着很大影响。
三来,当前俄乌局势仍处于胶着状态,乌克兰发起反攻后,也并未取得预期中的结果,不排除美西方为了快速获得战果而“铤而走险”的可能。
因此,当前的俄乌局势既存在变数,也蕴含着诸多风险。估计这会,美西方正在想方设法应对。但对美国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要解决。

第三件事,美国政府或将关门,白宫发出悲观指示。
24日,由于美国众议院投票否决了2024财年拨款法案,令美国政府“关门”的风险持续上升,不得已之下,白宫指示各联邦机构,如果10月1日之前,没有任何财政预算法案通过,联邦政府将面临“停摆”,各部门应做好“关门”准备。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前,美两党已经就提高债务上限一事达成了共识,但具体的法案没有得到国会通过,所谓“共识”也就成了一张不具备兑现能力的“空头支票”。
而“关门”事件背后,实际上是美两党之间的博弈,共和党无非是想通过此事,迫使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在关键领域做出妥协和让步。
因此,距离“关门”期限越近,美两党间的争斗就越是激烈,甚至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场比“谁先眨眼”的较量。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政府因为“没钱”而被迫停摆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次美两党较量会如何收场,仍存在诸多未知数。
山雨欲来风满楼。接下来,且看局面会如何发展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