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江苏省邗江县的陶秀华在考古工地上工作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闪耀着金光的东西。她将其揣进兜里,待休息时偷偷洗了洗,才发现那是一枚纯金打造的印章,上面刻有几个字。此后,这枚印章的消息被报道出去,中国考古界和日本都为之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接连致电中国,想要在日本展出这枚金印,因为这枚金印解开了一个让日本争论了200年的谜案。而这枚金印的背后,则有两座汉墓。这两座汉墓被称为“双山”,位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上。不幸的是,这两座汉墓都曾经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专家们于是对其中的被盗的最严重的那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命名为“甘泉一号”。而另一座还在排队等待发掘的,就是“甘泉二号”。两座墓中的文物陪葬品几乎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幸存的一点儿文物能够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让这座墓的主人身份至今仍在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南京博物馆开始对“甘泉二号”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出来的文物比起“甘泉一号”更为完整。近日,盗墓贼在一座汉墓中肆意破坏,将文物随意扔在地上。这让考古专家痛心不已,他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尽可能减少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发掘出了很多珍贵的遗物,如错银青铜牛灯、虎纽玛瑙印、鎏金博山炉、铜雁足灯、漆九子奁、玉翁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专家们无法确定墓主的身份,只有在铜雁足灯的底部铸刻着“山阳邸铜雁足长镫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时,得以大概推测出墓主可能是光武帝第九子——山阳王刘荆。然而,这些遗物都无法准确指向刘荆的身份,因此墓主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江苏姑娘在善后工作中发现了金印,墓主的身份才得以揭晓。墓主身份得以揭晓后,这些珍贵的遗物才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陶秀华在附近河边发现了一块被杂土掩埋的物品,她将其清洗后发现它是一枚纯金打造的方印,底部刻着四个篆体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秀华的丈夫曾在考古队工作,他认为这枚金印不简单,应该交给政府。夫妻俩拿着金印去政府,但村民们围观,他们担心金印被误认为金子,于是警察出面将其送往南京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专家鉴定后,确定这枚黄金印章是由广陵王刘荆所铸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荆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是个以狠绝和滑稽为名的王侯。这枚金印的出现最终揭示了甘泉二号墓主人的身份。刘荆曾多次企图夺取皇位,但每次都被朝廷阻止。他甚至因此被改封为广陵王。刘荆的儿子被封为广陵侯,也被赐予王级印玺和绶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泉二号墓的主人可能是广陵侯,因为在此墓中发现了广陵王玺。这个金印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并解开了近200年的历史悬案。1784年,一位日本农民也遇到了类似的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名叫甚卫兵的农民在修路时发现了一枚金印,这枚金印是方形的,上面有一条蛇形纽,底部刻有五个大字。甚卫兵将这枚金印交给了日本官府,最终落到了藩主黑田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田请来儒学专家龟井南溟鉴定这枚金印,龟井认定这枚金印上的五个大字为“汉委奴国王”,并结合《后汉书》中的记载,认为这枚金印是当年汉光武帝赐予倭国的印玺。这个发现证明了日本在东汉时期曾朝拜过中国,依附于东汉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日本对此存在很大的怀疑,认为这枚金印是假的。直到1966年,日本学者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与“广陵王玺”金印形制相同,且和汉代印完全相同,为两枚金印的制作方法提供了佐证。1974年,唐《翰苑》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金印的历史记载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枚金印的文字都是阴刻篆文,形制十分相似,甚至有人认为这两枚金印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通过研究“广陵王玺”的现世,日本史学界得出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证明了中国《后汉书》的可靠性。

这也证实了几千年前,日本曾远涉千里来到中国朝拜进贡,以换取“汉委奴国王”金印,借汉王朝威势,巩固权力,统一全国。江苏姑娘陶秀华在发现金印时,也许看到了历史的光芒。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了几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它呼吁我们警惕盗墓贼的行为,因为历史文物的珍贵是无法估量的。其次,文章提到了千年前汉王朝的辉煌历史,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和珍视的。最后,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住历史,既要知道羞耻,也要知道荣耀,从而自我加强,实现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