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东北地区成为国共双方抢占的战略要地!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谁能抢占东北,就将掌握解放战争的主动权。101身负重任,深入东北,率领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争夺。

双方进行一番博弈后,国民党军夺得了沈阳,而东北民主联军则进占了长春。彼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全都占据优势,自然不愿意就此划定东北的格局。东北民主联军则想继续巩固长春,而能否守住长春的关键在于控制四平,双方同时将四平视为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四平

第二次四平战役打响,东北民主联军接到的任务是,必须死守住四平,不能让四平落入国民党之手。

我军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是什么啊?运动战!由于我军的武器装备长期处于绝对的劣势,始终不具备与敌人打阵地战的条件,一直以来与敌人作战,凭借的都是围点打援、穿插迂回,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既然如此,我军的优点和短板就十分明显了,应该多打运动战,在运动中寻机歼敌。同时应该避免打攻坚战,因为攻坚战有门槛,对重武器的数量有要求,而且我军打攻坚战的经验少,容易失败。

但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东北民主联军的任务是坚守四平,不能打运动战,甚至不是打攻坚战,而是打守城战。守城与敌军的重武器硬碰硬,这样的仗同样不是我军擅长的战斗方式,用小米加步枪去和美械装备的敌军正面硬刚,基本上没什么胜算,除非出现奇迹。

当时我军唯一的优点是,坚守四平的部队中,都是经过多年战火洗礼,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一路走过来的精兵,作战能力强,招募新兵后都是可以成为骨干的战士。他们战斗力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缺点也有,这样的老兵训练不出来,牺牲一个少一个,减员代价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双方交火以后,东北民主联军虽然处于劣势,却还是坚守了一个月左右。但由于敌军的火力实在太猛,我军守城又没有活动空间,导致此战中虽然取得一定战果,损失也同样惨重,伤亡人数达到了8000余人。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兵力并不富裕,哪里承受得起如此大的消耗?而且,继续拼死守四平,也注定无法守住,为了保住继续与敌人周旋的余地,留下这些东北民主联军的骨干,只能选择放弃四平!

陷入绝境

坚守四平不容易,放弃四平就容易吗?即便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已经非常果断了,却还是在失去城市高墙壁垒的保护后,陷入到危险境地,甚至险些因此丧失掉争夺东北的资格。

对于国民党军而言,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这是难得的好事儿。战后邀功请赏,这才是最要紧的事儿,但此战过后国民党军却一反常态,竟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对我军丢下的四平不理不睬,分出重兵对我军进行狂追猛打。

一旦脱离了城市的束缚,我军就进入到了最擅长的运动战,这一点国民党军自然也清楚。以往国民党军吃过许多运动战的亏,自然清楚追击我军不利,这次为何胆子如此大?既不怕我军设伏,也不怕追击过程中被分割包围,导致我军长期被敌人咬住,无法取得喘息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人这样做,并非是疯狂之举,而是有所依仗。

四平的得失在当时有多重要?几乎影响着整个东北战局的走向。一旦四平落入敌人之手,长春的门户大开,基本上也没法守了,四平以北的其他城市都是一个道理。四平一丢,我军在东北的局面十分被动,意味着四平以北再也没有大城市可以立足。

可能有人会问,我军此前对敌作战,讲究的一直都是农村包围城市,在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丢了城市又如何呢?这样的说法确实没错,但并不适合东北地区,我军当时在东北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由于抗战原因,东北的大量物资又被集中在大城市,离开大城市就没了大后方。

黄克诚在东北时为何给中央发了一封“七无电报”?因为我军当时在东北实在太难了,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要啥啥没有,有的部队甚至在赶赴东北的途中,将手里的枪杆子都给丢了。到了东北拿不到武器,连战斗力都丧失了。

所以,四平落入敌人之手后,我军面临的是空前艰难的考验,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动摇了立场,认为我军在东北大势已去,没有前途了。

时任作战科参谋的王继芳,就是这样的想法,绝望之下他叛变了,将我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以及撤退路线等重要信息,全部当成了邀功请赏的筹码,交给了国民党军。国民党军洞悉了我军的一切,自然再无顾忌,对我军穷追不舍,将我军几乎逼入了绝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进东北的新四军和山东部队,也都遭受不小的损失,战斗力全部遭到巨大损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民党军持续对我军施压,我军在东北的处境堪忧。

事实上也是如此,四平失守以后,长春的部队也陆续撤出,大城市相继落入国民党手中,而我军此时还被敌军追击,没有落脚点。如果这样的军事高压态势持续下去,结果会如何?笔者不说大家心里也清楚。

绝处逢生

但就在这个时候,老蒋突然下达一个命令,“停战十五天”。这是什么操作?胜利在望之时,我军无法摆脱敌军的追击,无法获得喘息之机,老蒋这么配合干什么?难怪当时负责东北战局的白崇禧闻言,会怒不可遏的骂了一句:“昏招误国!”

如此时机,停战不妥,这样的事情恐怕连稚嫩孩童也能分辨利害,蒋介石为何做出如此决定?蒋介石不傻,他这样做,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美国当时为了对抗苏联,急需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的政权,蒋介石一直是他们的首选。

因此,美国派马歇尔到中国调停,希望战争不要继续打下去,避免出现变数,但国共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四平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那么,在国民党军已经占据主动时,为何蒋介石又突然决定停战15天呢?这就与第二个原因有莫大的关系了。

第二,日本投降以后,东北的局势并不明朗,蒋介石自己也不敢确定能够顺利抢占东北。因此,蒋介石找来了军事能力不俗,具备战略眼光的白崇禧,让他统筹东北战局,节制东北各路国民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白崇禧的职务只是一个虚职,毕竟他和胡宗南都属于桂系,一直与蒋介石不和睦,蒋介石怎么可能将东北兵权真的交给他呢?事实上,蒋介石只需要白崇禧的头脑,却又不想给他兵权,这才想着给他挂一个虚职,却将兵权交给杜聿明的蹩脚办法。

在白崇禧和杜聿明的指挥下,东北局势发展顺利,在二战四平中取得优势,甚至赢得了一举抢占东北三省的战机。也正因为战局的顺利发展,蒋介石的一些嫡系将领对白崇禧的感观逐渐改善,从最开始的敌视,到后来的钦佩,令蒋介石感到了危机。

尤其是白崇禧的规划中,在国民党军彻底抢占东北以后,立刻调五个美械师入关,归胡宗南指挥,从而奠定华北战局的绝对优势。这样的计划,让蒋介石对白崇禧的忌惮更深一层,遂决定不让白崇禧完成抢占东北的壮举,防止他提升在国民党军中的威望,避免养虎为患。

于是,此前一直反对停战的蒋介石,趁机缓和与马歇尔之间的关系,将白崇禧调离东北,让杜聿明接手东北的战事。从蒋介石的举动来看,他当时认为东北大局已定,白崇禧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停战命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缓口气的机会,开始创建根据地,帮助老百姓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在东北迅速积累声望,扎根黑土地,无论补给还是兵员,全都得到了补充,兵力急速上涨,最终实现了逆转东北局势。

在四战四平之后,将东北的国民党军分别围困于沈阳、锦州、长春,使国民党军各自为战,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只能吞下惨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