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5月的一天,杭州一老人整理房间时发现了一个上着锁的柜子,好奇心让他打开了这个柜子

被遗忘的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住杭州西湖区翠苑的杨大爷今年71岁,他退休好几年了,子女们也早都成家立业了。

杨大爷每天就是遛遛弯,晒晒太阳,和其他老头下棋聊天,生活过得好不惬意。

一天杨大爷自己在家无聊就整理起了家里的东西,杨大爷一家在杭州生活了很多年,家里难免有一些父母留下的老物品。

这天整理的时候,杨大爷就在家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柜子。

这个柜子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里面好像装着东西。

柜子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柜子上的锁。

杨大爷找来了家里所有的钥匙,发现都打不开这把锁。

就在这时,杨大爷才突然想起来这个柜子好像是他父亲留下来的。

杨大爷父去世之前并未提起过柜子的事情,等杨大爷他们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柜子钥匙了。

杨大爷那时候忙着处理父亲的后事,没有找到钥匙后也就没再多管这个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们也想过要打开柜子,但是想着钥匙总有一天能找着就没有强行打开。

一来二去,钥匙没找着,这个柜子也被遗忘在房间角落了。

后来杨大爷家里也换过一些家具,但是晚辈们听说那是爷爷留下来的柜子,就没有去动。

后来杨大爷的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杨大爷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大家竟然都没想着这个柜子已经二十多年没打开过了。

要不是今天突然想整理东西,杨大爷都忘了这个柜子。

杨大爷记得这个柜子在父亲去世很久之前就在家里了,之前见柜子上着锁,他一直以为是父母在里面放了贵重东西。

但是他父亲去世前已经将所有的积蓄和遗产分配处理好了,应该不会忘了什么贵重物品在里面。

而且在杨大爷的印象中,父亲虽然经常擦这个柜子,却很少打开。

“里面到底放了什么东西?”带着这样的疑问,杨大爷拨通了开锁师傅的电话。

“喂,开锁的吗?我们家有一个锁需要开。”

“不是开门锁,是一个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嗯,行行行。”

和师傅沟通好后,杨大爷挂了电话。

赶来的开锁师傅正为大早上就接到订单而高兴,完全不知道柜子里放了“了不得”的东西。

因为锁的年代有点久远,加上太久没有使用,锁上已经开始生锈了。

开锁师傅弄了好半天才终于打开。

“好了,好了!”师傅一使劲,锁开了,柜子也被拉开了。

这个柜子里面放的东西并不多,有几本笔记本和书,还有一包被报纸包裹着的东西。

杨大爷最先注意到了那一包东西,他将东西拿出来,发现东西很有分量。

包在外面的报纸已经泛黄,看不出是什么年代的。

但是打开报纸后,等着结账的师傅和杨大爷都愣了一下,因为报纸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好辨认了。

“这是子弹和弹匣?你家还有这个东西呢。”师傅惊讶地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大爷拿着手上的东西看了一会说:“这应该是我父亲留下来的,他是老革命战士了。”

听杨大爷这么说,师傅就不觉得奇怪了。

当年参加过战争的很多老人都会收藏一些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东西,当作一种纪念。

但是,在我国,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都属于违禁品,是不允许公民私藏或持有的。

这类物品一旦放置、保管、使用不当,极易影响人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非法私藏枪支、弹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柜子里的“违禁品

出于安全的考虑,杨大爷做出了一个决定。

杨大爷没有管柜子里的其他东西,他找了一个绿色袋子将弹匣和子弹装了起来,送开锁师傅离开的时候顺便也带上袋子出门了。

大概三十分钟后,杨大爷出现在西湖区翠苑派出所门口。

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是杨大爷身体还很硬朗,他家离派出所不远,他就走着过来了。

杨大爷走到值班窗口,说:“警察同志,我来上交一点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班的民警见杨大爷拿着东西,赶紧招呼杨大爷坐下,问杨大爷:“您要上交什么?”

杨大爷没有着急坐下,他先将子弹和弹匣从袋子里拿出来放到了桌上。

他告诉民警这是他父亲的遗物,他们也不知道父亲留着这些东西。

杨大爷说他知道子弹、弹匣都属于违禁品,所以在家里发现后就赶紧来上交了。

经过民警清点,杨大爷带来了91发子弹和三个弹匣,而且子弹和弹匣都是用于不同枪支的。

因为数量较多,值班的民警赶紧联系了专业人员和相关部门。

民警解释说:“子弹内部有火药,如果保存不当或者靠近烟火,很容易发生爆炸,很不安全,需要交给相关部门保管。”

在杨大爷上交的弹匣和子弹中,有一个弹匣和31发子弹是用于小口径手枪的。

有45发子弹和一个弹匣是54式手枪的,有15发子弹和一个弹匣属于美式M1卡宾枪。

根据初步推断,杨大爷父亲留下的小口径手枪的弹匣和子弹应该是用于92制式手枪的,也就是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手枪。

而54手枪出现得比小口径手枪更早,因为在1954年定型,所以被称为54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1卡宾枪则比这两款枪更早研制出来,在二战后期被广泛使用。

革命战士的热情

能够同时拥有这三种出现并流行于不同时期的武器,可见杨大爷父亲生前参加了不少战争。

那么杨大爷的父亲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过往呢?

杨大爷父亲叫杨卓群,1952年被调到杭州后就一直在杭州工作生活。

杨卓群的54手枪、小口径手枪的弹匣和子弹应该就是在杭州工作后领导配发的。

而杨卓群收藏的M1卡宾枪弹匣和子弹应该是他参加解放战争时留下的。

说到杨卓群,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位革命前辈杨岩和徐康明了。

杨卓群、杨岩、徐康明三人当时被称为寿县三杰。

一来是因为三人能力出众,二来是因为三人亲如兄弟、感情深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三人分别被派到了不同的地方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寿县就是指安徽寿县,杨卓群、杨岩、徐康明三人都是安徽寿县人,所以就有了寿县三杰之说。

作为三杰之一的杨卓群年少时在私塾上过学,后来时局动荡。

学生、老师都跑了,私塾也开不下去了,杨卓群的求学之路也就被迫中止了。

作为知识分子,杨卓群很早就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

后来他又了解到新四军的存在,一直很想参军报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人民群众爱国热情高涨,一心想要保家卫国。

这一年,曹云露等人返回家乡安徽,在寿县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方杨大队。

杨卓群、徐康明等人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抗日队伍并且成为了中共党员。

方杨大队成立后,杨卓群、杨岩等三人被派去发展和培养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1938年的时候,安徽地区有一支由石寅生任指挥的抗日自卫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支队伍约2万人,集结了周边地区的爱国青年,队伍有七个支队,三个直属队和一个教导大队。

其中,教导大队在培训军官,培养部队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时全国形势紧张,急需形成全国统一战线。

所以这支抗日自卫队也成了党组织急需团结的抗日力量。

杨卓群、杨岩、徐康明三人就是投考了教导大队,负责在这个队伍里发展党员。

杨卓群三人本就是因为表现出色才被中共寿县中心县委派去执行这个任务。

到教导大队后,三人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发展了近10名党员。

杨卓群能言善辩,用杨岩、徐康明的话说就是:“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在教导大队宣传党的思想理念和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的时候,杨卓群担任起了“说客”的角色。

后来中共特支成立,杨卓群被任命为宣传委员、徐康明任支部书记,杨岩为组织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人职责明确,互相合作,为组织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卓群、杨岩、徐康明三人也是在这一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杨卓群,杨岩,徐康明都已经成长为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了。

正是因为相信他们的能力,组织才让三人分别担任政委前往三个地方接收日占区。

此时,虽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是部分日军部队还想做最后的抗争。

所以此次前往各地接收占领区,杨卓群、杨岩三人并未掉以轻心。

接到任务后,三人匆匆告了别就离开了。

接收完日军占领区不久,解放战争又开始了,当时去定远的杨卓群随后就参加了解放战争。

只要是战争就没有不残酷的,参加解放战争时杨卓群和同志们也吃了不少苦。

那时候国内各种势力混杂,日军离开后也有很多遗留问题需要解决,杨卓群最忙的时候甚至几天几夜不敢合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徐康明因病重去世,在滁县的杨岩和去定远的杨卓群都没有赶回来,但是杨卓群妻子苏兴和杨岩的妻子范培琪都在。

杨卓群、杨岩、徐康明三人交好,他们的妻子们关系也很好。

杨卓群和杨岩没能见徐康明最后一面,但是他们的妻子一直陪着徐康明妻子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

杨卓群知道徐康明去世的时候,他还在前线战场上。

听到消息的杨卓群只是咬了咬牙关,将眼泪憋了回去。

战情紧急,他没有太多时间为战友悲伤。

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徐康明去世后只是草草地被抬到外面的山上埋了。

解放战争结束后,杨卓群和杨岩去徐康明的坟前看过。

转眼他们都已经认识十多年了,但是寿县三杰只剩下两个人了,杨卓群和杨岩在那个山坡上回忆起了之前的事情。

杨卓群和杨岩、徐康明三人认识的都还是十几岁的大小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血,都在同一个部队,又都是同乡,所以很快就熟识了起来。

那时候他们仨在队伍里关系特别好,因为三人很有默契,上面指派任务也喜欢让他们仨一起。

三个人一起上过战场,潜进过敌人的队伍,也算是过命的交情了。

当初他们说好战争结束后还一起建设祖国,但是徐康明却先离开了。

“寿县三杰”是关于他们友情的佳话,也是对他们功绩的歌颂。

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后,杨卓群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立下了不少功劳。

这些年他远走家乡,和妻子聚少离多,终于等到了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卓群和妻子先是在北方工作,后来才调来了杭州。

杨大爷就是杨卓群夫妻俩来杭州那年出生的,因为一些工作需要保密。

所以杨大爷父母很少提起关于他们工作的事情,至于杨卓群留下的子弹、弹匣,可能连他妻子也不知道。

杨卓群妻子苏兴也是革命战士,今年已经一百多岁了。

就算之前记得,现在估计也忘了丈夫收藏过这些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些弹匣、子弹是杨大爷父亲的遗物,但是这些物品现在都属于违禁品。

杨大爷知道自己父亲留下这些东西可能是为了纪念,但是他还是要把它们上交。

杨大爷说和这些父亲留下来的旧物相比,父母那一辈的精神才是更值得传承下去的,才是更需要珍藏的。

而杨大爷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弹匣和子弹,而且在发现之后也第一时间上交了。

所以杨爷并没有违法,公安机关还表扬了杨大爷主动上交的行为。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