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3东风汽车第八届科技创新周暨汽车嘉年华正式开幕,活动现场东风商用车品牌发布了龙擎2.0战略,意在推动商用车的智能化与新能源化。贝壳财经记者受邀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市场与营销领域总监兼后市场事业部总经理谢志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市场与营销领域新能源营销部部长许杰进行了专访,谢志鹏表示,近两到三年燃气商用车会持续火爆,预计总销量将达150万辆;许杰则表示,电动商用车发展需考量补能系统建设与成本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志鹏

燃气商用车持续火爆,预计两到三年市场总销量达150万辆

新京报贝壳财经:燃气商用车不是一个新事物,但今年市场似乎有一个爆发的趋势,你如何看待这一趋势?东风商用车做了哪些准备?

谢志鹏:燃气车今年很火,我们预判燃气车还会继续火两三年,行业销量至少可以达到150万辆。它可能是在新能源全面普及之前一个短阶段的替代能源。我们判断,天然气价格不会像以前一样暴涨。所以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开始,行业里面大量的车辆会是燃气车。

坦白地说,从现在的供需关系来看,商用车今年是没有利润的,所以厂家手里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受到燃气车产业建设时间的影响,它的火热会持续至少两到三年。目前来看,客户手上大量油车换不掉,同时行业内的加气站分布只能解决半径问题,解决不了加气效率问题,一旦车辆多了,就可能发生效率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所以我们认为它会持续发展两到三年。

我们怎么看燃气车的市场?应该说西北算第一波,华北算第二波,然后第三波肯定是西南,会来得很快,第四波是苏鲁豫皖,第五波进入快递快运,第六波是载货车。

在整个产品布局里,东风商用车已全面覆盖了这六波市场,尤其是在第一波市场我们以可靠性和经济性赢得了用户的喜爱。我们的市场份额也最高,在宁夏也做到了85%的市占率。

我们面对华北市场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动力总成——龙擎发动机,目前正在做市场验证,大概在下个月就会与新车一同上市。

针对山西、河北这些体量最大的传统市场,从今年内到明年还会持续发展,还没到一个高峰期;针对快递快运的车辆,包括载货车以及苏鲁豫皖追求高性价比的车型,我们将陆续在四季度投放。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来看燃气车市场发展有什么挑战?

谢志鹏:这场竞争可能到明年时,各厂家面临的是发动机的产能和气瓶的产能问题。我们现在用的康明斯发动机目前也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没产瓶是主要困难。

除此之外我们要思考,诸如产能的保障,包括风险的控制,这都是未知数。对于客户来说二手车的处置,油车怎么办?西北燃气车替代了原有的油车,又面临着整个服务、配件、保障,甚至是加气等一系列问题。

各厂家的产品线几年来都在油车领域做积累,行业里燃气的发动机并不多,再到企业的商品线未来规划、场景与客户的定制化,所有的商品发展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变数太大了。

厂家要如何平衡资源,比如研发力量、比如投入及反应速度,以及营销生产。刚刚我提到的那六波机会,要抓住哪几波,需要各厂家,根据体制,重新做甄别与做布局。

电动商用车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挑战,“算好账”是核心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展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新能源商用车持续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机遇挑战,东风商用车做了哪些布局?

许杰:新能源商用车在行业里主要聚焦于六大场景:城建、渣土、环卫、搅拌、煤炭、钢厂,每一类产品对我们来说涉及的是三个比较大的品系,即牵引、工程、专用。在每一个细分体系场景里,我们会根据客户所用的工况、里程、承载的重量,包括应用环境来匹配不同电量、配置、承载,包括短途、中途与不同变速箱速比的一些相应情况。

目前我们东风商用车的整个新能源产品线丰富程度在行业里数一数二。包括不同的配置、不同的电量、不同的充换电模式等,已经达到了130多款车,200多个细分工况场景。不同的换电机构,我们也有5种以上的合作伙伴。

我们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我们的整车匹配经验管理和整车控制管理,以及公司十几年的运营经验。目前东风商用车的环卫车是持续多年销量第一的。未来的商品布局,我们在核心三电上,东风集团深度融合,利用好集团在乘用车上的三电布局,提升整个东风商用车在控制逻辑,包括硬件软件的使用、发挥。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还有什么挑战?你们要如何克服?

许杰:首先,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要投入资金到基础设施领域。因为它的基础建设不是很完善。怎么选补能方案?是充电还是换电更有效率还需要探讨。围绕客户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钱由谁来掏?我们不能说一定是政府,政府更多是在公共领域中做这件事。

什么补能对客户的价值是最明显的?是单纯的充电模式,还是采用换电模式?这两种模式带来的不同的成本,和不同的价值,解决不同的客户痛点。高频一定是换电划算,如果车辆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能够预留一个半小时,充电会更划算,基础建设、材料成本都会低一些。

其次,客户是会算账的。前十年新能源车发展可能是政府政策引导。但现在其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因为电池的价格成本在下调,产品质量稳定性越来越好。

同时油价在上涨,运费涨得却不多。怎么在运输行业里面去挣钱?我们也要给用户算账。这可能是电动车的优势所在。

另外,维修也是个难题。过去我们的燃油车维修很方便,走到哪里都可以维修。但如果纯电车在偏远地方使用,就需要服务前移,从原服务站维修模式然后转变为重点培养,保证车辆的运营。

最后,电池资产也需考虑。苹果手机可能两三年就得换块电池,我们的电动车怎么办?现在商业模式里有电池银行,有企业可以用新的电池金融方案来服务用户,将电池和底盘分成两块,推动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降低用户成本。

我们认为,谁先能做到储能电池商业模式处理,谁就能在前端和车端的5年生命周期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电池使用方法。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领域会很多,团队也在攻坚克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阎侠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