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文华,1949年4月9日出生在盐津县中堡村。74年来,他见证并感受了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不凡历程。
廖文华在6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1960年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父亲去世后的那段时间,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吃过野菜、棕树花……那时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艰难。家里没有条件让他上学,廖文华在村里读了三年的“高小”就辍学了。

1968年4月,19岁的廖文华毅然报名参军,在他看来,那是失去学习机会后走出大山的不二选择。就这样,廖文华辗转文山、重庆等地,开启了10年的军旅生涯。
廖文华参军第二年就在部队入了党,那年他刚好20岁。1978年8月,廖文华从部队连级干部转业到地方,2003年1月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职位上退休。25年的时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廖文华用脚步丈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家乡的快速发展。“以前去当兵我走了60公里到盐津县城才坐上接新兵的卡车,转业后我是坐客车回老家的,还在供销社里买了东西送给母亲。特别是1985年以后,家里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解决了温饱和穿衣问题,房子也重新盖了起来。从昭通回老家的路上,商店、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乌蒙大地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最令廖文华记忆犹新的还是在法院工作时,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学历,参与审理了几起群众的案子。“那时有些行为可是重罪,要受刑事处罚的,自己在其位谋其政,也是职责所在。”廖文华感慨地说。
“工资从几元钱涨到几千上万元,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果把退休看作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分界点的话,我觉得退休后的幸福感更强,我有幸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从任职地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到昭通撤地设市2年后退休,廖文华兢兢业业干了12年的人大工作,也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昭通大地的生动实践。
退休后,廖文华一直为地方人大工作发挥余热,并积极参加机关老年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为昭通民主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廖文华每天都坚持看新闻,也会和老同志结伴出去走走看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近10年来,我愈加感到幸福,往大处说,这种幸福源于祖国的强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小我看,这种幸福源于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交通太方便了,回老家全程都是高速公路,我还等着渝昆高铁通车后去重庆吃火锅。”廖文华说。
从年少到古稀,从贫苦到富足,从薄弱到强大,廖文华与祖国同生,与祖国共进,与祖国共赴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未来。
来源 /昭通新闻网 王安国
监制/ 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张若涵 编辑/严家佳
投稿/822996965@qq.com
警告:即日起,“ 微昭通 ”微信公众号(wei-zhaotong)所推发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转载推送,一经发现,严肃追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