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我国地位斐然,学校以有院士坐镇为荣。钟南山,袁隆平,屠呦呦等都是我们敬仰的院士,他们的存在,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学生追求高学历,学校也追求优质的教师资源。学生不断地考研,留学,为了提升自己含金量,学校也是这样。
但就算是如此,研究生仍然难考,博士仍然难毕业。院士更是可望不可即的荣誉,可现如今,现在可望而不可即的荣誉,却也能批量生产了,难道学术界要变天了?

“水院士”开始批量生产,真本事没有却有学校包庇,
院士,在我们普通人心里含金量绝对是顶尖的。高校内的院士,个个有着属于自己的本事,是自身领域里,金字塔尖的人物。
前些年,我们以为博士也是这样的。作为最高学位的博士,一毕业,就能收获周围羡慕的眼光,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博士毕业后的发展前景,不管是科研单位,还是学校,都抢着要。邵阳学院,就一口气引进了23名博士。
这些博士,一共花费了1800万元。本来以为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但适得其反。这些博士,毕业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是典型的短平快博士。
这样的博士,显然不能够给教育带来优势,最后学校的党委书记,也因此被免职。偷鸡不成蚀把米,想要更好地发展,却把自己装进去了。

水院士,和这样的水博士,是一个道理。有很多国家,会弄出来一些,宣称可以媲美我们科学院,工程院的机构,印发证书。
他们都是通过中介的方式,交钱就可以。哪怕是普通职员,也能够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和通过上网课,就博士毕业的水博是一个套路。
这些院士,没有真本事,但是却深受不少学校的欢迎。就算是学校明知道他们水的不行,也会假装不知的维护。

发展的野心,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初心的好的,学校想要发展。学校的院士数量,决定了学校未来可以得到的资源倾斜,生源的优势。
对于学校来说,发展的必备两个选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己没有本事培养出来院士,真正的院士也没有吸引过来的能力,就只能“弄虚作假”。

这些水院士,都有比较好听的名号,宣传出去不清楚的人,会觉得很有面子: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亚美尼亚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等。
这样的名头叫出去太响亮了,还有专业的中间从中周旋。一个证书的成本,基本在150左右,对于培养一个真正的院士来说,太便宜了。
学校发展的野心,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走向了投机取巧的路。但是这样做,最后只能适得其反,可惜很多学校看不到。

水院士的危害
不管是什么,没有真材实料,最后都要去发展。水院士也是这样,学校就算有意帮其隐瞒,但最后,也会反噬在自己身上。
最直观的一点,学校去培养这样的院士,经济上就是一大损失。名校不屑于这样的作假,普通院校本身就资金有限,还要在这样的地方上浪费。

且水院士,并不能给学校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师资力量的增强。虽然学校会得到一定的资源倾斜,但很快就会露馅。
露馅之后,不单单是水院士被戳破,学校的校领导,也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最后得不偿失。还不如把心思,放在教学上面。
水院士本身,对学校的自身教育,就是一个负面影响。学校原本做科研的老师,看到这样的水院士身居高位,拿钱就能满足的事情,会影响自身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且这样的风气,会对双非,或者很多民办院校进行一个负面的清洗。资金越花越多,教学越来越差,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所以,水院士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各大院校还是不要触碰的为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力度审查,杜绝滋生走捷径的思想。

笔者寄语:
院士本身是我们的宝贝,是难得的,可以改变社会现状的人才。是帮助我们培养下一代的希望,不要让欲望,玷污了学术圈的风向。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