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一位名叫斯诺登的年轻人。

此前,他披露了美国的秘密文档,成为了美国政府通缉的对象。美国探查他的行踪,竟发现他出现在中国香港。美国情报局立即组建了一支暗杀小组,企图将斯诺登扼杀于摇篮。

就在这危急时刻,斯诺登得到澳门的保护,中国解放军澳门部队与那支暗杀小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事后,特种部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世界瞩目的泄密事件

1983年,在美国的小州,一个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的孩子出生了。

他的祖父曾是高级军官,父亲也在警卫队服役,母亲则在地方法院工作。可以说,斯诺登的家庭是十分传统和“忠诚”的。

斯诺登从小就体弱多病,再加上家里多次搬迁,他因此无法在一所学校接受长期的教育,只能暂时就读于家乡的社区大学。

读书期间,他又多次患病,住院休养了好长时间,错过了许多考试。这导致他没能拿到大学的毕业证,只算是高中学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得不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斯诺登就是这枚金子。

起初,斯诺登的父母建议他子承父业,参军入伍。然而斯诺登的体能实在是太差了。他在训练中频频受伤,成绩也不理想,只能退出。

而后,斯诺登在未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情况下,自学计算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计算机工程师,这源于他卓越的天赋。同时,他的语言功能也分外灵活,他对日语和中文都有了解,甚至可以进行日常交流。

2006年,斯诺登凭借优异的工作能力,应聘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担任计算机网络专家。一年后,他被派往日内瓦,负责保障外交使团的网络信息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斯诺登觉得日复一日的沉重工作太过枯燥,于是他选择离开CIA,转向一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做兼职工作。

等他入职后,他接触到了公司的系统,竟然意外发现这家计算机公司其实隶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斯诺登曾言:“当时没想到我还是在为美国政府工作。”

既然已经如此,他只得留在这里工作。

因为技术优势,斯诺登迅速升至安全小组负责人,负责系统漏洞查找,深入接触到公司内部的信息。

长此以往,斯诺登在公司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权限,还加入了公司高层与NSA所协作的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领导告诉斯诺登,这个项目一定会震惊全世界,一定会让美国的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这个项目便是被NSA叫做“棱镜计划”的神秘监控工程。

一开始,斯诺登以为,棱镜计划只是一个关于互联网安全的项目。可是,随着研究更加深刻,斯诺登逐渐觉得不太对劲。

他发现,棱镜计划旨在提高美国于网络空间中的强大监控能力。这个计划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并分析互联网通讯和电话数据。

这不是普通的数据收集,而是大规模的监控。它涉及数百万无辜公民的隐私,包括个人通讯、社交活动和互联网浏览历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棱镜计划就是在监控全世界人民的行踪,窃取全世界人民的隐私。

斯诺登认为这严重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违背了人权和民主的基本原则。他担心这种无节制的监控可能导致政府滥用权力,损害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受到这种道德和伦理担忧的驱使,斯诺登决定揭示这些机密行为。

2012年,斯诺登秘密联系了《卫报》的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表达了他拥有敏感信息并打算披露的意向。

格林沃尔德很快与他取得联系,得知此事立即建立合作。二人共同开始整理和分类来自NSA棱镜计划的大量秘密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们发现,这些还不够。

于是,在2013年2至4月间,格林沃尔德协助斯诺登,让他继续在公司工作,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得到确凿证据后,斯诺登以治疗疾病为名请假离开了工作地点。

他悄悄与格林沃尔德一起,通过《卫报》开始披露他窃取的文件。该报首次报道了棱镜项目,随后其他美国主要媒体也获得了类似的信息并进行了曝光。

一夜之间,美国的棱镜计划被广泛斥责,斯诺登也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泄密事件,对斯诺登个人而言,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成了公众讨论的中心,不得已放弃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祖国,开始了流亡生活。

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政府和国家安全政策的广泛质疑。棱镜计划的监控规模和手段震惊了全世界,尤其是美国国内。

这一事件导致了对隐私和言论自由的深刻反思,让公众开始重新审视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

无论如何,斯诺登的泄密是一种守卫,也是一种警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斯诺登逃往香港

成为全球焦点的斯诺登,与美国政府陷入了风暴般的纷争。媒体大范围地寻找着关于他的新闻,世界各国的新闻报道都在追踪他的动向。

这个时刻,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寒冬。斯诺登甚至开始怀疑周围的人可能都是情报机构派来的。他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决定寻找安全的避难地。

最终,斯诺登选择逃往香港。其中有着多重考量和原因。

首先,他精通中文是原因之一。这让他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华语地区,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与当地人交流更加顺畅,更容易地生活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香港对言论自由和媒体报道相对开放,这为斯诺登提供了一个传播他揭示的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另外,斯诺登还考虑到中国政府在隐私方面更加安全,美国的监控几乎涉及不到中国,因此他选择香港作为暂时的居住点。

与此同时,CIA视斯诺登为叛国者,对他的行为表示极度不满和愤怒,便对斯诺登展开了全球范围的通缉,还对他提出了起诉。

他们动用所有可能的资源,通过国际警务合作组织、情报网络和国际合作协议,追查斯诺登的行踪。他们要求各国政府协助逮捕他,将他引渡回美国受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斯诺登在中国香港的消息,美国政府迅速发出紧急通知,向中国香港方面明确表达他们的立场:他们要求香港将斯诺登驱逐出境,并把他送回华盛顿。

这一通知激起了香港政府的强烈反应。他们认为美方的要求缺乏法律基础,尤其在法律程序上还存在很大瑕疵。

在此期间,中美公文往来飞快,意见交锋不断。美国强调斯诺登的重要性和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但香港政府坚持要依法处理这一事务,强调尊重法律和程序。

双方僵持不下,时间不知不觉间过去了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斯诺登没有消失。他主动露面于媒体,直接向美国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定地坚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

一时间,世界注目这场对峙,不知道这场政治和法律的较量会走向何方。

渐渐地,美国政府的耐心日益消磨,他们开始利用CIA全球情报网络追踪斯诺登在香港的具体行踪。

而香港方面则展开了一场秘密行动,意图分散美国的注意力,保护斯诺登。他们投下了烟幕弹,使用了斯诺登的信用卡购买前往印度的多张机票,大肆消费,仿佛斯诺登准备逃往印度,用以迷惑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在印度扑空,愤怒与不甘填满了CIA的办公室。他们丧失了斯诺登的踪迹,心情变得愈发沉重,决心铲除斯诺登的念头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在愈发坚决的心态下,美国军方迅速行动。一支由16人组成的精锐暗杀小组很快集结起来,其中包括两名曾驻扎在香港的CIA特工,以及4名具备高度精密战术能力的华裔特勤人员。

他们的目标清晰而明确:杀死斯诺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澳门保护战

当斯诺登的律师窥探到美国军方的动向时,他立即联系上斯诺登,敦促他尽快隐匿起来,切勿再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接到这个消息后,中国香港方面决定将斯诺登转移到澳门的一个隐秘安全地点,并由中国解放军澳门部队的特种部队全程保护斯诺登,将他安全地转移到澳门。

当夜幕笼罩城市,澳门这座繁华的都市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美国军方派出的暗杀小组获知转移地点,分成四组,每组乘坐一辆保姆车,悄然接近,预设在途中将斯诺登铲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中国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已经得知了情报。他们精心部署,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在暗杀小组逼近斯诺登的藏匿点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激烈交火爆发了。

枪声震耳欲聋,爆炸声在夜空中回荡,交火的火光映照整个街区。特种部队展现出超凡的战斗技巧和无畏的勇气。四辆保姆车成了火海,弹片横飞,烟雾弥漫。

交火中,四名暗杀小组成员在这场突发的激战中惨遭击毙。一名被击毙的正是CIA驻香港情报联络处的高级负责人,另外一名则是美国情报领域的特种作战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动结束,CIA暗杀斯诺登的任务失败,澳门特种部队再次护送斯诺登返回香港。而斯诺登暂时获得安全,逃脱了美国的魔爪。

事后,美国方面对中国香港的所作所为震怒异常,指责其未履行国际义务,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香港也发表了声明,强调他们在这一事件中本着法律和法定程序的原则行事。

与此同时,中国一方对香港和澳门在保护斯诺登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并予以充分支持。

为了表扬保护行动的突出贡献,中国政府为这些勇敢的特种部队成员颁发了集体一等功,以表彰他们在保卫斯诺登安全方面的卓越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香港的局势危险,斯诺登已经暴露,他必须继续逃离。他向20多个国家申请入境,请求避难,却都遭到拒绝。

在绝望间,他找到了一线希望——俄罗斯,一个不怕与美国对抗的国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斯诺登的庇护申请下,为他颁发了一纸临时居住许可证明。这个签证犹如一盏明灯,解开了斯诺登身陷囹圄的枷锁。

终于,斯诺登得以登上飞往莫斯科的航班,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获得短暂的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环球报:《斯诺登,何去何从?》

[2]《聚焦“斯诺登事件”十周年》,中国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