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语言,动植物之间的沟通也需要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同时是一扇窗,不同的国家,通过的民族通过对语言的学习,相互交流获得更好的发展。

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首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外国人学习中文,中国人学习外语,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途径。

比如我们国家学习英文,让你改变自己的习惯去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肯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很多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会采用自己习惯的谐音来增加记忆。

其实,在我们古代也有人通过谐音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并且还有这样一部英语教材:

咸丰十年的英语教材,这部英语教材距今已经有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英语单词全用汉语谐音标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英语,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比较频繁。

因此在当时就有不少的人来学习英语,只不过这个时期学习英语的规模较小。

明清时期,不少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和科技。特别是在清朝后期,英语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浪潮。

除了之前的传教士外,在清朝时期大量的商人在广东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所以说内陆的人学习英语大多都是通过广东人的传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彼此之间更好地交流,那必然是要熟知他们的语言,这时候涌现了很多的翻译人员。

在晚清时期,中国一步一步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西学东用”,就是当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够尽快地完成这一目标,首先就是如何尽快掌握他们的语言。当时最早学习英语的人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记忆的?这些人又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纪泽从小接受着严格的教育,他通晓经史,懂得诗文,并且精通算术。从小立志能够将所学充分利用,报效国家。

正值洋务运动兴起的时期,他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他开始学习英文。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为了更好地记忆英语,也是通过谐音记忆法。

那个时候学习英语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全靠揣摩。

不像现在有什么牛津字典,汉英字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曾经多次外派人员前往国外学习,甚至还组织了一些幼童去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

在一些商人,传教士,一些大臣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习英语的行列中。

曾纪泽有一个外交家的身份,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英语是当时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

因此他主动向政府提议,加强学习英语的力度,主张在全国推行。突然让人去学习一个陌生的语言,肯定是需要一个引导手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一位成都收藏爱好者公布了一本书,这本书上标注着各种符号,在网络上出现之后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这本书上面标注着咸丰十年的字样,人们仔细发现,原来这些符号正是英语。

经过相关专家修复推断,根据这本书中的字体、印刷方式、内容反复核查,这本英语教材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本令人好奇的书上面到底写了什么?翻开书首先看到的就是“英话注释”四个大字。

接下来就是英语注释目录,主要的门类有“地理门”“君臣门”“师友门”“宫署门”“五金门”等。

往里翻,你会发现在书中画了12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面都写着一句英语。最上面是汉语,中间是英语,最下面是汉语标注。

语言之间的不同,融合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情况。汉语转化的英语让人看起来也是啼笑皆非,但这毕竟也是一种快速记忆英语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方法在记忆英语上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英语的一些用法语序和我们的汉语还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你要去哪里”,一些人翻译成英语就成了“you go where?”,这些很多外国人听了都有可能摸不着头脑。

瞬间脑补到在学习英语的情况,其实光绪帝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是非常苦恼,当初请了一些英语教师。

但学到的英语也是非常浅显的一部分,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以至于国外的书籍读起来依旧很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人们学习英语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通过谐音学习英语的方法始终没有消失。

简单并且容易记忆,很多人还是很抵触学习英语,认为祖国已经非常强大,我为什么要去学习别国的语言。

其实这种思想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思想很相似,是万万不可取的,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在发扬自己文化的同时。

还要汲取他人文化的优秀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