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期接近尾声,但其实,探秘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随时都可以。太多隐藏在身边的美好,等你发现,等你恍然,原来一切皆有出处。比如,上海电影博物馆对面的那条小马路——蒲汇塘路55号,就藏着一家宝藏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汇塘、土山湾,仅从地名切入,就已经有故事可讲。而除了镇馆之宝——今年110岁的土山湾“中国牌楼”,融彩绘玻璃工艺和木雕于一身的百年雕花橱柜,以及这个片区之所以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的众多史料、物证外,正在展出的《历史回声:土山湾近代音乐教育文献展》,或许也会给你一个新鲜的视角——原来,近代西洋乐在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原来爱乐之城的最初发生地就在上海西南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中国牌楼下聆听“历史回声” 资料图/张文菁 摄

早在1858年,徐家汇地区就有了近代中国第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乐队,早于由外籍人员组成的上海公共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近20年,在这片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奏响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

不同于上海公共乐队全部聘用外国乐手,徐家汇管弦乐队的成员大多为中国人,有徐汇公学的学生,也有土山湾的孤儿学徒。虽然并非专业选手,但乐队授课老师能演奏小提琴、小号、单簧管,会吹奏圆号、弹奏风琴,甚至将萨克斯引入教学课程,也是当时徐家汇地区的“第一品牌”,乐队曾被邀请到佘山参加演出,西方音乐就此从土山湾流向民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回声:土山湾近代音乐教育文献展》从“西乐先锋”“因材施教”“中西合鸣”三个部分展示土山湾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展出的珍贵实物有土山湾编撰出品的音乐课本、乐谱、歌谱等教材文献,其中《方言西乐问答》是近代上海最早介绍西方音乐的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右为土山湾出版的《方言西乐问答》 张文菁 摄

早于沈心工1904年5月编辑的《学校唱歌集》、曾志忞1904年8月编辑的《乐理教科书》及李叔同1905年编辑的《国学唱歌集》,1903年5月出版的《方言西乐问答》还保留了20世纪初部分沪语发音和文字记述,对研究上海方言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方言西乐问答》共151问加两章叙述,用口语介绍了五线谱的识谱知识,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且以形象丰富的图表作标记。这本书的编撰者葡萄牙人叶肇昌生于上海,也是一位建筑师和设计师。徐汇中学(原徐汇公学)里的崇思楼出自他之手,徐家汇天主堂是他的“得意之作”;大约70页的这本《方言西乐问答》由他口述,张石漱用上海方言翻译笔录,识谱的同时,孤儿们也开始练习西洋乐器的使用技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的图像资料较多展示了以中文、法文、英文等原文记载的历史事件,以及土山湾乐队进行西乐和民乐演出的飞扬风采。这些实物和图像多为首次与公众见面,部分展品堪称孤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近代西乐东渐的历史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触摸得到的历史就在“家门口的博物馆”

资料图/张文菁 摄

音乐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博物馆的展陈是历史的浓缩,也为市民游客打开上海这座城提供了无数个通道和索引。若有“浮生半日闲”,不妨来这个马相伯旧居所在的博物馆,音乐、绘画、海派工艺……每一样都可能是你打开新世界的一扇窗。

记者:张文菁

编辑:耿洁玉

校对:陈海笑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