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下的和平

文/鲁岱

我知道,我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贫困山乡小学退休老师,虽然也教过许长时间的初中和高中理学学科,但没有专门学过语文。不过,有一种冲动,让我搁不下中外的一些绝好文书——虽然没有熟读,可凭一丁点儿道听途说就足以让我寝食难安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请君看看:《红楼梦》,让一个宠幸社会职能的世界,获得一次足够的宠幸;《战争与和平》,让世界敬仰这一古老而永恒的生存话题;一部《水浒传》、一部《三国演义》、一部《西游记》,写尽了人物风华,写尽了各自定格的社会;还有《母亲》、《红与黑》、《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羊脂球》等名著,将人与社会甚至包括艺术手段都推向了文学的某一个高峰。当然,百余年来,几乎同时冠顶荣誉与金钱的诺贝尔文学奖,更是一波波的将人的心灵闪耀在时代的前列。这所有的人类语言成就,皆各有春秋,各尽韶华,唯愚人——一个有梦型的村儒,总想蠢蠢心欲,跃试着心扉之内的胡思乱想:“这个现实世界,为什么酿成了一种涩味的苕局——在上者总在上,在下者总在下,几乎不能改变一丁点儿!唉,我很难越过那一堵人灵宇宙墙而眺望天外!”叹息之余,就有了蜗斋里的一些蠕动。

算是躺在一个梦里吧。我在想:“社会,由历史和现实组成。这二者看似时间不对子午,实则连袂无缝,且是整体。既如此,为何不让他们融合在一起呢?这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下面是两条腿,是走是停都一道儿;上面是一个整区,还与腿脚缀连一通。二者共同行驶生命的时空。小说,也应该、更可以如此。

于是,有了“双轨”式运笔之《战争下的和平》。这是笔法的探险。

至于险的,还应有所谓的“旧”,即在小说行文中嵌以诗词曲歌等,有点儿像中国老小说的模式。时间已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旧东西似乎一夜之间被推进了历史长河。可是,这玩意儿好似一艘木船,看似载大部队过江不行,可3万多红军就靠着6只木船抢渡金沙江而跳出了他蒋先生几十万大军的围剿。这个例子也可以移植到小说中来。在历史长河中,百余年时间,对于五六千年华夏文明史算是一个瞬间,因此,“嵌诗词式”小说并没有实质性被淘汰。《战争下的和平》采允了这种方式,错与对,任凭后人抨评。

《战争下的和平》,看起来是有点儿冗长庞杂,其实不然。42年中国近、现代战争史,如何是120万字所能细述?因而冗长还够不上。就庞杂来说,可能有些问题。通篇“两腿”式,每隔5至8章就换一个步韵,力争顺畅而不显杂乱,这是愚人所追求的。

更让作者所倾心的是主题思想,这里可能显得有些好高骛远。因为,人类的生存与竞争,尤其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战争,更是一种难以抹掉的话题。拙笔仅仅是沾一点儿边,在许多层面上,文本还不足以讨论这块大天地,好在提出了一个还不十分成熟的“三美主义”,即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这应该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的向往。

2023年10月5日稿于大鲁斋

《战争下的和平》简介

一,基本故事情节:

一个民间仁智团体和一个难民家庭,在枪林弹雨中,奋斗,求生。他们虽然仁爱,智慧,勇敢,幸运,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武力的摧残。与此同时,一些战争领袖也鼎力高举和平大旗,却因为大势所迫,依然难以摆脱旌饰的阴影。战争并非由物资与科技决定,其本质则是人性善恶的体现和正义的曲折性完善。

二,主题思想:

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生存的原始性。克服这一弱点的思路可以是三美主义,即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战争下的和平是不存在的,只有消灭了战争,才能实现真正而永久的和平。当然,建立在和平前提之上的战争是正义的。和平,是强者们德与智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下的和平》,一部人性论的歌,一部正义论的曲。

三,艺文总则:杂史虚连,双轨式情节发展。

四,文笔概况:

《战争下的和平》共分三卷,120余万字,横跨42年中国近、现代战争史。

第一卷《共谋国计》,文学性记述:从1911年至1926年,15年中国历史。分两曲:上曲《共和》(1911年至1921年),下曲《共产》(1921年至1926年)。

第二卷《君元纷争》,文学性记述:从1926年至1938年,13年中国历史。分两曲:上曲《共陷》(1926年至1931年),下曲《共忧》(1931年至1938年)。

第三卷《患仇寇敌》,文学性记述:从1938年至1953年,14年中国历史。分两曲:上曲《共战》(1938年至1946年),下曲《共敌》(1947年至1953年)。

总体剧情:第一条主线悲剧,第二条主线半悲剧。

总体篇幅:历史占45%左右,虚构占55%左右。

主要人物——

第一梯队:东门下娃,枪口(菊花),子弹(松子),吕丹青,柯林多菲。贯穿全剧。

第二梯队: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李宗仁,彭德怀。适正登场。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140余万字,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

(责任编辑:冬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