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

《浪淘沙》本为六朝民歌的题目,唐代成为教坊乐曲。

刘禹锡据此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写了一组九首七言绝句体。

这九首诗从黄河写到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地,且各有主题,

既通俗易懂,又质朴纯正,正是“诗豪”风采,其中第八首是千古流传的经典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黄河九曲十八弯,浪涛汹涌,奔腾万里,裹挟着无数的砂砾;

它们随着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

传说这河水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却见到了织女,收到了她赠送的支机石。

刘禹锡此时被贬谪在偏远之地,他歌颂着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也表达了自己无论前路多么遥远、无论经历何种磨难,都不会改变内心的理想,不改入世的初衷,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充满了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 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

* 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这首诗中的水,是洛阳城外碧绿清澈的洛水,它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如美玉般的砂砾。

本是春日高照的美好日子,突然红日西斜,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诗中的“春日”暗示着皇帝的恩宠,“日斜”意味着恩惠渐少,“狂风”则代表了诗人突遭贬谪的厄运。

他就像那沉入水底的琼砂一样,虽然质地如美玉一半,却无人赏识,有志难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 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

* 清淮:即淮河。

刘禹锡曾经担任和州刺史时,城北的正临淮河流域

“虎眼”,形容水流的姿态,李白有诗曰:“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王琦注:“虎眼转,谓水波旋转,有光相映,若虎眼之光。”而“文”通“纹”,“虎眼文”形容汴水的波纹很细。

“鸭头春”,形容水流的颜色。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鸭头绿是一种颜色的名称,这里形容春水青翠之色。

刘禹锡从李白诗中得到了启发,用虎眼之炯炯有神、圆转有趣摹写汴水的波光粼粼,用鸭头之油油泛绿、春意盎然来摹写淮水的绿如翡翠。

第三首诗中的水,便是东流汴水和青绿淮水,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不知渡过了世间多少人,借以写世事流变之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崔颢《黄鹤楼》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指的就是这里。

第四首诗中的水,是鹦鹉洲头的长江水,它卷着泥沙向东流去。

而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了。

她心中满怀酸楚,想的念的都是那不合时俗、放浪形骸的“狂夫”,不知去了何方,仿佛忘记了家中等待的人。

燕子争相归舍,闺妇仍在思夫,诗人用对比的巧妙,传达出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 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第五首诗中的水,是成都浣花溪的水,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

江边的女子,剪下一段绣着鸳鸯图案的锦缎,把它投入水中,那明艳夺目的色彩堪与晚霞匹敌。

人们常用锦绣比喻文才高妙,而锦缎在水中浣洗之后,会变得更加光彩照人,诗人借用浣锦作比喻,表达自己被贬谪后,仿佛经历了心灵的洗涤,他创作的诗文将更加精彩,足以令那些小人羞惭汗颜、自愧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 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 江隈:江湾。

第六首诗中的水,是夔州的一段长江,是当地人沙中淘金的地方。

淘金,指的是捞起水中的泥沙,然后在淘盘中洗涤干净,找出其中的天然金沙。

清晨的朝阳刚刚升起,江中小洲上朦胧的雾气刚刚消散,淘金的女伴已经站满了江湾。

大浪淘沙是自然现象,而沙中淘金却是劳动者历经千辛万苦寻找金子的繁重工作。

深闺中美人的首饰,朝堂上侯王的金印,都由那些细小的金沙熔铸而成。

他们不事劳动,却能获得最高等级的享受,如此的不公平,令诗人满怀怨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八月涛: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状,每年农历八月,海潮倒灌、汹涌澎湃,形成著名的钱塘潮。

第七首诗中的水,正是钱塘江大潮。那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然而不管潮水涌来之时,江上是何等壮观,片刻之后便又会退向江海汇合之处,重新回归大海,徒留下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单论写景而言,这首诗将八月大潮吼地而来、触山而返的奇景,写得波澜壮阔、震撼人心。

结合其他几首诗的隐喻,此诗的潮水或许也代表着朝廷中那些奸谗小人,虽一时气焰滔天,却终究来去匆匆,不可能持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这首诗中的沙与水大抵与第六首相同,但它更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

不要说那些毁谤的话,如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不要说被贬之人就会像泥沙一样沉埋水底。

经过千百万次的过滤淘洗,水流慢慢渗下去,狂风吹散泥沙,那久藏泥沙中的金子终究会被世人发现。

诗人自认也和那被恶浪频袭、被泥沙裹挟的金子一样,无论遭受什么样的侵袭与困苦,终究不能改变他入世的初衷。

而他乐观坦然、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如黄金一般,即使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 潇湘:“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河;“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河流湘江。两者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

* 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最后一首诗种的水,是楚地的潇水和湘江,是刘禹锡被贬谪朗州时经常漫步的地方。

那江中的流水,一刻不停地冲刷着沙砾,前浪还没来得及退去,后浪便已涌来。

诗人想起昔日在潇湘洲渚经过时,看到岸边人们在唱着祀神的歌,忍不住跟着和了几句。

刘禹锡在朗州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前两年甚至没有自己的住所,吃饭穿衣都变成了难事。

然而,他回想起那些苦难的日子,心中却没有怨愤哀痛,而是只记得其中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九首《浪淘沙》词,大抵是写于晚年,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踏足过的山山水水,结合不同地域的“水”与“沙”,赋予其不同的情感色彩和理性思考。

但是,虽然每首诗主题都有差异,写人世变迁无定和理想的坚贞执着这两点却从未改变。

《四库全书总目》说刘诗“含蓄不足,而精锐有余”,胡震亨说:“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

这些观点颇有相似之处,刘禹锡诗的妙处,不在于遣词炼字,而在于激昂慷慨、豪放外张的精气神儿。

所谓“豪”,未必一定要怒发冲冠或狂浪不羁,像刘禹锡这样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豪气更为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