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官方长假,也是现代国人能规划远足旅游的“唯一”机会,说它唯一是因为春节假期还有拜年与合家团聚的任务在身,所以旅游气氛相比国庆要弱上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是父母的,国庆才是自己的

但问题来了,作为全中国仅存的旅游契机,国庆假期往往和巨量的城市拥堵直接挂钩,甚至从9月30号开始就有不少“大聪明”提前去高速路抢占先机,不过画面一般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人都很“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计拥堵4小时以上的路况

而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拥堵问题则尤为严重,别的城市可能还要等到月底才进入“人从众”模式,而北京往往提前3、5天就已经过渡到人挤人的状态了,下面是今年9月28日的新闻截图,北京周围的交通早已是水泄不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自行车都慢的行车速度

那么如此严重的拥堵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而我们又有什么好办法吗?

过度“拥挤”的城市

首先要说明,北京国庆期间拥堵的罪魁祸首肯定是人多导致的,一个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北方山地“小城”从物理上就很难容纳2300万常住人口,而为了容纳这么多的人北京市已经把周边能利用的土地开发殆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的极限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宙第一小区天通苑

目前北京的农业占比还不到1%,常年在0.3%左右徘徊,每年高额GDP的80%都来自于服务业,也就是所谓的“写字楼经济”,甚至在各个地方被视作“香饽饽”的制造业在北京连工厂地址都批不下来,所有人都被固定在了有限的城市面积中,一旦有休闲度假的需求市内根本调度不开,人们只能被迫选择远足出行,造成了大量的城市拥堵并间接形成了人口的周期迁徙。

被“红线”制约的农村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利用有限的农业用地发展本土旅游呢?要知道欧洲和北美的度假文化也是靠城市周边的短途游解决的,北京难道不可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山区各种峡真的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人满为患

答案是——真,不可以!

因为周边但凡有不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的山地景区早已被开发殆尽,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各种峡各种岭多不胜数,但面对2000多万人的度假需求依旧是杯水车薪,而且山区地形的人口接纳能力相当有限,在“天赋”上也不允许旅游业大规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地红线

从北京地形图上可以看到除了西北部山地外,北京少量的平原耕地都集中在南部和东部,本来这些地方都有潜力打造成适合居民假日旅游观光的度假小镇,但是旅游项目的上马势必要侵占大量农田,而粮食安全在我国属于重中之重,任何敢触碰十八亿亩红线的不法之徒都被强制力送进了“班房”,这也事实让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只能被动锁定在了利润不高的基础农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食安全是不可碰触的“红线”

说到这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要粮食安全就无法发展纯粹的观光旅游,而要经济效益和纾解城市拥堵就势必要侵占大量农田去修建各种娱乐设施和人造“奇观”,二者在这里属于鱼和熊掌的关系难以兼得。那么就真的没有“寓玩于农”的办法吗?

你别说还真有!

比如让农田本身就变成一个景点,在不减少更低面积的同时赋予其观赏价值,比如——稻田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的稻田画园区这几年已经趋于成熟

通过我这个十一的实地走访,我发现北京周围的稻田画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从育种、设计、播种、扦插、都有专业公司统一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场地就能发展出别有特色的绿色旅游业,更关键的一点是完全不破坏耕地属性,符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种出来的彩稻不但可以作为主粮,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为各种衍生品,经济价值比普通水稻更具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稻经济价值更高

正是因为稻田画的入行门槛低经济价值高,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可以利用这个项目进行定向扶贫并申请国家补贴,根据北京翰墨稻艺负责人赵先生的说法,这几年北京周边的稻田画产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北京当地向外辐射到了河北、内蒙一带,其中不乏出现了一些明星景点,例如北京的王佐小镇已经把市内短途游打造成了一张文化名片,游客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纾解城市假日拥堵的关键是让短途游成为一种时尚,真正做到“有地可去,有景可玩”,而乡村建设又是其中的绝对核心,稻田画产业不过是“绿色农业”的一个缩影,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好项目落地到农村去,但以我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愿意放下姿态投身农业的专业公司还是太少了,翰墨稻艺赵先生告诉我目前仅京津冀地区的稻田画扦插排期就已经高达20天以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愿意给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公司还是太少了

现在的局面是各地农科院往往高高在上,落地企业又嫌活多钱少,哪怕仅仅是一副稻田画,愿意手把手教农民种彩稻的人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