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时代,孩子们的学习、消费、出行、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假扮好友、“粉丝”,在网络游戏、二次元、直播平台上笼络、引诱未成年人,通过买装备、刷礼物、发红包等伎俩,连哄带骗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来看看

专盯孩子的网络咋骗有哪些?

赠送游戏装备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新闻案例:2022年1月3日17时许,赵某(12岁)在看快手上看到一个视频,对方可以免费送王者荣耀皮肤,让赵某添加他的群聊,后对方发二维码让赵某用QQ扫码进入领皮肤,在确认领取的时候页面跳转变成了QQ群页面,赵某加入群后对方说支付1.88元,免费领取王者荣耀皮肤,通过扫码微信支付并将支付截图发给对方;接着对方说赵某是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商户被司法冻结6万,需要付款用户的配合激活账户来解冻商户余额。如赵某不配合激活操作,将向法院起诉;接着对方指导赵某于2023年1月3日19时向对方指定微信账号转账3笔,计24200元。

◎反诈提醒:家长应提醒孩子,宣称“免费领皮肤、领道具”很有可能是骗局,特别是需要扫码付费的,一定不要付款。家长应多关心孩子使用手机情况,避免财产损失。

红包返利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新闻案例:2023年1月28日12时许,张某女儿(10岁)拿着其手机玩耍,一小红书App好友给其女儿转发了一张图片,并称转发该图片到其他群聊即可获利200元,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对方给发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其女儿扫码向对方转账后,对方称因其女儿是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对方账户被封,要求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继续转账,其女儿继续扫对方收款二维码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8笔,共计40180元,后被李女士发现并报警。

◎反诈提醒:这种诈骗手段其实很简单,但它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态,既幻想中大奖,但出了事又极度恐惧的心理。这种诈骗屡屡在未成年人身上得手,其实预防起来相对简单,多给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不要相信各种“暴富”宣传。

屏幕共享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新闻案例:今年5月,广东省谭某(15岁)在玩手机时,有人添加其为好友,并宣称可以帮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谭某信以为真,并依照对方视频指导,偷偷使用家长手机先后3次扫码支付,合计被骗3800元。

◎反诈提醒:提示家长、老师要检查孩子的手机,是否安装有“纸飞机”“蝙蝠”“事密达”“思语”“密聊猫”“海鸥”等密聊社交软件,诈骗分子可能会使用此类软件诱骗未成年人,进行信息网络犯罪。

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转账或刷单。

◎新闻案例:2022年12月31日,李某(11岁)在网上搜索其喜欢的明星时,添加了明星的“助理”。对方让其给如愿公益转账后,称其是未成年人导致其公司账号冻结,要追究其“责任”,李某按对方指导操作在2023年1月1日16时通过其舅妈的云闪付给京东商城转账,被骗33035元。

◎反诈提醒: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偶像崇拜”现象,如果追星不当,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

利用网络隔空猥亵

不法分子以“恋爱交友”“游戏互动”等为由,通过社交软件接近未成年人,然后以怂恿、诱骗等方式实施猥亵行为,如要求裸聊、拍摄裸露照片、和视频等。

◎新闻案例:11岁的梦梦在某款网络游戏中,结识了同在广州的游戏好友“老潘”。“老潘”在游戏中“热情贴心”,很快得到梦梦的信任,双方通过QQ添加了好友。游戏中的“好大哥”逐渐在私聊中暴露了真面目,“老潘”以提供游戏装备为诱饵,多次诱骗梦梦在视频中裸露身体供其观看,并实施猥亵。

◎反诈提醒:需要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其次,需要让孩子了解如何保护自己。这包括教育孩子不能够在网络上暴露自己的身体敏感部位,也需要让孩子学会如何避免与陌生人接触,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食物、饮料等。同时,也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遇到性侵犯或其他违法行为时,要及时报警并告诉家长或老师。

这样做

预防孩子网络受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网络诈骗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接受他人提供的电信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这些法律法规都为打击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预防未成年人网络受骗,怎么做?

◎增强孩子的信息安全意识。网络交流中不泄露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

◎学会识别网络风险。不轻信网络游戏中的中奖信息,不私下购买游戏装备和领取免费物品。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人和事,不散布个人信息。

◎增强法律意识。不参与网络诈骗活动,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增强未成年人对网络支付的防范意识。家长要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不可将银行信息告诉未成年人。家长应及时查询自己的网络消费记录,如有可疑大额支出,要及时保留相关记录,向有关平台维权或者诉诸法律途径。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他们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不随便点击陌生的链接或邮件。

◎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职责。了解孩子的上网时间、浏览内容、使用的App以及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控制使用时间和内容,避免沉迷网络。

◎家长应当多给予孩子一些陪伴。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时,一定要学会倾听,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遭遇,一旦发现被侵害的情况,要及时固定证据并报警。

遇到电信诈骗后,该如何解决?

第一,告诉老师、父母,请成年人协助收集被诈骗的证据,然后去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处理;

第二,协助公安机关去银行冻结对方银行卡,防止对方转移该笔财产;

第三,如果公安不予立案的话,可以直接去法院申请诉请财产保全,冻结该银行卡的存款,然后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

这样说

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诈骗手法都是通过信息网络与你取得联系,采取各种方式骗取你的信任,让你先交钱、多掏钱。所以,要牢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信息。

二是对各级公安机关组织的反诈宣传要予以重视、入脑入心,切实增强防骗意识。下载使用公安部刑侦局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学习阅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关注“公安部刑侦局”和“国家反诈中心”官方微博、视频号、头条号等政务号。

三是如果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已不慎转账汇款。受害人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到就近的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申请止付。一定要避免再次转账,并保留好相关的信息记录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工作。

《反诈风云 谁是卧底》

国家反诈中心与腾讯财付通联合推出的寓教于乐的反诈动画大片。该片用长颈鹿、浣熊、树懒等动物形象,演绎了生活中诈骗分子“套路”老百姓的常见手法,提醒公众防范诈骗。

来源:光明网、人民日报、央视网、成都教育发布、澎湃新闻

编辑:蒋伟希 李鑫(实习) 新媒体编辑:高原 李继庭(实习)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325~1326期《如何教孩子防范网络诈骗》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