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孤军深入都是非常不利于作战的,这代表着部队与粮草辎重相脱节、没有友军支援、没有总部的信息共享,部队士气低下,甚至陷入包围全军覆没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参见唐末黄巢与清末太平天国)。

那为什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大军还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新的根据地呢?这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方面原因。

跃进大别山可能是原先陕北根据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亦或局限性,或者是大别山根据地哪些方面满足战争新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武器装备与资源补给的不对等、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因此无论是陕北根据地暴露出的局限还是对大别山新的战略需求,都不单纯的仅是军事问题,这其中还涉及社会生产力(老百姓的物资供给)、政治经济刘邓、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量。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人的率领下,原本与国民党在鲁西南鏖战数月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接到中央电报后,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排除万难千里跃进大别山。

从而将岌岌可危的抗战局面盘活了,也实现了解放战争全局化被动为主动,由预防转向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邓大军虽成功到达大别山,但兵力却由12万骤减至5万(与国民党部队的战争,加之行军途中恶劣的环境以及后勤补给严峻不足)。

而且为了行军需要,缴获的国民党重型装备直接就地销毁,本就贫困的部队更是雪上加霜。那为何当时刘伯承、邓小平二人仍旧义无反顾的向大别山挺进呢?

第一从陕北革命根据地来分析,1947年7月29日,当时毛主席给刘伯承发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的绝密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意思是现在陕北情况非常困难,如果陈庚、刘伯承等人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的吸引胡宗南的火力,那么陕北可就撑不住了。

陕北的困难,难在经济。

1946年6月21日,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先后集结了18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当时国民党将兵力主要放在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东西两翼),中间部分的兵力却很薄弱(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百万人在中原的战争,暂且不说造成的破坏,就是一天所要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正是蒋介石的想法。

凭借美国在经济上、军事上的援助,使得蒋介石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远胜共产党军队,通过在解放区内线作战来破坏当地经济进展,连续向毛泽东施加压力,逐步蚕食拖垮川陕根据地。

1946年,国民党的财政支出高达7万亿元,大部分用于搞内战上的军费开支,60%的财政赤字使得国民党疯狂印刷钞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国统区出现了很严峻的通货膨胀,这也导致全国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陕北与鲁西南不仅要面临经济危机,还要承受残酷的战争。

陕北地区1946年-1947年间,物价上涨了34倍,粮价上涨80倍,逃难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加上旱灾,陕北的粮食十分稀缺。

而这粮食危机与经济危机也就是蒋介石要拖垮解放军区的手段。

陈毅元帅在1948年给刘邓大军讲话时也曾话糙理不糙的指出问题的关键:“我们一百多万军队,老蒋二三百万军队,一起堆到解放区,双方五六百万人每天拉屎也要拉五六百万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能俘虏对手,也要解决他们的伙食问题,所以千里跃进大别山,是破坏了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把战争的难题丢给了老蒋。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为西北-东南走向,南接长江,北接淮河,东面为南京(老蒋在这),西面为武汉(长江腹地的大型城市),位于南京和武汉的中间。

看看这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就相当于在老蒋家门口修了个炮楼。特别是蒋介石搞内战的重点放在了陕北与山东,而河南的兵力部署相对较少,类似一个哑铃,唯一令人头疼的便是黄泛区的积水与污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撤出大别山?

1948年2月7日,大别山根据地的运作已是举步维艰,毛主席发来了一封电报:“询问刘邓二人指挥所现在何处,并建议转移至淮河、陇海、沙河、伏牛山之间。撤出大别山的原因也很简单,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形势所迫。

这第一便是僧多粥少的问题,当时的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李先念等人的部队加起来多达十个旅(近五万人),大别山的粮食消耗十分严峻。

士兵经常外出寻食,不能获得休整,加上水土不服,当时部队的战争力十分弱。最后,在毛主席与邓小平等人的商讨下,大别山留三万人打游击战,其他部队渡淮北上打围歼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后勤供给问题,当时的大别山装备制造、医疗、通讯都没有条件进展,而且当时大别山的民众基础并不理想,大别山地区的土匪流寇以及地主富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而这些人大多数都为了名利投靠了国民党,桂系军阀头子白崇禧对大别山根据地展开的围剿更是令刘邓大军的处境不容乐观。

千里跃进大别山穿过黄泛区,渡淮河、沙河,到达大别山后还要和谐粮食衣物,一边打国民党一边做群众工作,刘伯承元帅的身体也因过度操劳而抱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大量的部队守在大别山,丧失了我军抗战的一大优势-机动性(游击),而且消耗巨大,这些部队如果去配合粟裕大军,显然是会有更好的成效。

结语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因为陕北在国民党的进攻下已经难以支持,所以刘邓大军突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区,越过黄河,成功吸引了蒋介石的兵力回援,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

后国民党重兵围剿大别山,刘邓大军也确是因为兵力、后勤、经济、群众基础等原因撤出大别山,幸免与国民党的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