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国武汉武昌发动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史称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昌起义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简言之,作为“首义”,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意义充分体现在“首”,可大致概括为“首胜”、“首破”和“首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首胜”,即指武昌起义是清末辛亥革命武装暴动的首次胜利,而且是从1895年10月孙中山率领兴中会骨干在广州发动最早一次反清起义,到1911年4月黄兴率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举行最大一次反清(黄花岗)起义,革命党历经16年10多次武装暴动皆遭败绩后,首次取得历史性胜利,空前振奋革命党人的斗志,极大的鼓舞反清民众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起义军攻破的湖广总督衙门

所谓“首破”,即指武昌起义首次攻占清政府的督府衙门、推翻清政府的省级政权,实际将原本完整的清朝封建统治“围城”撞破一个大窟窿,并通过中部都会起义的成功,在全国引发骨牌效应,为延续二百多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为沿袭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寿终正寝,敲响了丧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昌起义炮兵

更有意义的是“首创”,即武昌起义第二天(十月十一日)首次在中国的行省建立具有民主共和政府性质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武昌起义一个月后(十一月九日)首次在中国的行省颁布具有民主共和约法性质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军政府成立

如果说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府,那么此前80天成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则为首义之地民主共和建政的先驱;如果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具有民主共和宪法功能的大法,那么此前120天湖北军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则为首义之地民主共和立法的先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10月10日

孙中山出席环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的武昌起义周年纪念会

孙左旁为伍廷芳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编辑|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