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真卿“三拜”张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要想掌握笔法精髓,基本都要接受名师指点,或得到家族承袭,能自学成圣的人极少。

当代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就拿大家用来锻炼基础的“欧楷”来说,它虽然看起来端正平稳,容易钻研拿捏,实则与简单的“印刷体”有天壤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将北碑与南帖融合在一起,结构上遵从北碑的精严峭拔势态,点画则富有“二王”的灵活性,不能产生僵硬局促之态,笔笔生动庄重。

收放、结构的变化不好把控,若没有老师专家讲解,其用笔的切入点、笔锋变化、结体等技法,十分容易走进死胡同中,不利于之后的行草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并不代表自学就没可能,要想学好“欧楷”,首先我们要选一本合适的法帖,像经典的《九成宫》、《皇甫君碑》等作品,大多是奉旨而写。

每一笔都精细内敛,同时毁损较为严重,字迹模糊不清,让本就难品的气韵、技法,更是难以琢磨,而他的《九歌残石》就尽可能规避了这类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土于河北丰润县,当时一个农民在耕地,无意中挖出了这件碑石,其中一面是抄写屈原所作的《九歌》。

另一面刻有章草《千字文》,尾部有“率更令欧阳询书”落款,以此确认为欧阳询所写无疑,碑上的楷书朴茂端庄,点画秀丽锋劲,转折处菱角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犹如刀割一般挺拔峻峭,虽然字体紧结但笔势舒展劲健,搭配着用笔的灵巧顺势之变,带有几分活力跟流动性,还有含蓄浑重、高古拙雅之风。

所以我们在临摹时一定注意别让控笔飘忽,不能为了追求瘦劲秀丽之美,就轻柔书写,也不能为了保持厚实稳健,就让点画变的丰腴雍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笔尽可能把笔尖放的轻松沉着,使松紧自然和谐、婉转有度,万不可拘束紧张,而错失艺术风姿,可惜此石在出土后被人遗弃砸毁,目前剩余六歌。

共计600多字,后来又不慎流入到日本,因此如今书坛中见过的人没几个,虽然碑石部分被毁,但丝毫不影响临摹,残存字迹清晰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法上依然畅通和谐,经过后世的修复跟拓印,市面上依然有精妙的拓本流传,时常临摹,可以提升书写规范性,把握结字章法的和谐平稳。

让笔势刚健有力,建立浩瀚正确的书法根基,写出标准规范的“中国字”,其点画瘦硬的特性,不仅符合当代人审美,用于日常书写也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欧楷”承接晋唐风姿与法度,后世学习的名家众多,若能将此作练好,向前探究魏碑、二王,向后临摹明、清跟今人,都能顺藤摸瓜更快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