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近日,微博曝光一段工程师在国外报纸演讲引发热议。

这名工程师叫曹丰泽,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拿到博士的学位后,接受了中国电建的录用,以国外工程师的身份去了非洲。本次演讲讲述了他在学习和工作后的自我探索故事,分享了他在坦桑尼亚和其他非洲国家工作的经历和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这是一篇被热搜标签误导的文章。这篇发表在《文化纵横》杂志上的演讲相当长。曹丰泽在讲座中讲了整整65分钟。然而,这个备受追捧的话题被简单粗暴地概括为:“清华学子、硕士博士放弃了北京的中产阶级,去了非洲。” 。
将工程师和北京中产阶级前往非洲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放在一起,立即引起了争议。事实上,工程师在文章开头就描述了对毕业后北京日常生活的“蔑视”。
作为一个有“三纯”学历的人(硕士和博士都是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博士有成为“北京中产”的资本,而他对所谓“北京中产”的描述类”是相当准确的。这种价值取向可能是一种侮辱——毕竟很多人都经历着他所鄙视的生活。
另外,作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他加入了一家大型中央公司,然后被派往非洲。他的职位和薪水都相当丰厚。他在文章中承认,自己是坦桑尼亚这个水电项目的总经理。如果是在中国,一般的大学生至少要奋斗十年才能到达这个地方。然而,由于他作为非洲外国人的特殊背景,他无法在毕业后立即担任这一职务。我得到了它。
当然,非洲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与中国相比非常困难,这是像他这样的外国人必须面对的,但最终他不会在非洲呆一辈子,他回家只是时间问题。大家都知道,有过央企或者国企的经历,比如去非洲,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加分。
这很容易给人一种他明显是在走捷径的印象,而他“定位非洲”的经历对于他未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有好处的,但他偏偏选择了看不起世俗的世界。生活的门票就是要便宜并且表现得好。非洲固然是苦的,但人们的喜怒哀乐并不一样。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他们确实很难理解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所面临的困难。
然而,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耐心地读完这篇长文,你就会发现他想要表达的其实远非如此。 《是理想也是现实:一个清华博士的非洲选择》,《文化纵横》杂志上发表的这个标题可能更符合原文的主旨。他在文章中提到,他被清华大学录取,理科排名黑龙江省第七位。他是真正的学术冠军,在清华大学名列前茅。我的父母都是20世纪80年代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到大庆油田工作。作为独生子女,家里的经济状况还算不错。
不管怎样,他有一手好牌,而且从他之前的学习来看,他也是成功的。然而,当他考入清华大学时,他开始讨厌“东亚从摇篮到坟墓、基于排名的成绩制度”。这种厌恶自然地转移到了“北京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上,这一点一目了然。
当世俗的成功未能消除他内心的渺小感时,去非洲成为他试图丰富自己生活的唯一选择。他在文章中用大量篇幅讲述自己在非洲的生活,包括对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和风土人情的看法。他确实知识渊博、富有洞察力。
作为1994年出生、还不到30岁的年轻工程师,他能够观察到不同国家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表达能力。他用最新鲜的第一手素材打破人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不知这就是他要找的意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纵横》杂志讲座视频截图。
人类生命的目的是什么?评价一个人,除了投资、职位、车、房、名誉、财产之外,还有其他维度吗?不幸的是,正如他所说,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生活在这种单一的评价维度中。
二十多岁通常被定义为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时期。像曹丰泽这样心灵敏感的人,早已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这是年轻人被迫写新诗来表达他的悲伤还是只是外人很难知道真实的感受。
不过,他在非洲的自我探索经历至少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对其他人来说有意义吗?不必要。
毕竟,是同一个博士。有像他这样为了理想远赴非洲的人,也有因为欠下几万而被骗去缅甸参与电信诈骗的人。显然,生活给了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正常人已经很难了。
《文化纵横》杂志对他的评价是“他决定与单一的精英评价体系保持距离”。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人们关注的是“非洲地位”能给他带来的世俗成功。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